首页 > 疾病库 > 软下疳

软下疳

概述
软下疳(chancroid)又称第3性病,是经典性病之一,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本病以1个或多个生殖器疼痛性溃疡为特征,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杜克雷嗜血杆菌(haemophilus ducreyi)属嗜血杆菌属,为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长1~1.5µm,宽0.5~0.6µm,菌体两端常相互连接呈链状排列,多条链平行,呈鱼群样,该菌无鞭毛,芽孢或荚膜,不能运动,此菌为兼性厌氧菌,该菌的氧化还原酶系统不完备,其生长虽不需要V因子,但需要氯高铁血红素即X因子,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故名为嗜血杆菌,该菌具有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氧化酶试验和碱性磷酸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和卟啉试验阴性,杜克雷嗜血杆菌对热敏感,在65℃便很快死亡,用煮沸消毒法则可达到杀菌目的。
(二)发病机制
软下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性接触过程中杜克雷嗜血杆菌可以从微小的表皮破损处进入,使局部皮肤和组织引起感染,与此同时经淋巴管引流到腹股沟淋巴结,机体在清除软下疳病灶中杜克雷杆菌时,有多形核白细胞参与,补体可能参与了杀灭血清中的杜克雷菌,这个过程主要是依赖于抗体,补体起到增强抗体的作用,人类可以重复感染杜克雷菌,很明显不存在完全保护性免疫。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软下疳与梅毒混为一谈,1842年,法国学者Basserau首次将这两种疾病区分开来,1859年,Rollert报告了软下疳与梅毒硬下疳并存的混合下疳,1889年,细菌学家Ducrey发现了本病的病原体为嗜血杆菌,Unna描述了软下疳溃疡的组织学改变,并在损害中发现了致病菌,1901年,Albritton应用Himmel培养基首次分离出Ducrey嗜血杆菌。
检查
感染后潜伏期平均2-3天,大部分病例约在1周以内,有时少数病例可在数周以后发病,女性比男性的症状一般较轻,潜伏期也长。
初发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24-48小时后,迅速形成脓疱,3-5天后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境界清楚,溃疡呈园形或椭园形,边缘为锯齿状,其下缘有潜浊现象,周围呈炎症红晕,溃疡底部有黄色猪油样脓苔,并覆盖很多脓性分泌物,剥去脓苔可见出血,疼痛明显,触诊柔软称此为软下疳。
软下疳数目在最初仅为1-2个,因可自家接种,故可在附近又出现新生病灶,软下疳大部分发生在外阴部位,男性多在冠状沟,包皮,龟头,包皮系带处,女性多发生在阴唇,外阴,后联合,阴部以外如手指,口唇,舌等部位也可见到。
病损处所属的淋巴腺肿大,并且50%的患者约于数日到两周间形成溃疡,损伤多居一侧(尤其左侧),男性比女性较多见,称此为横痃。
软下疳横痃呈急性化脓性腹股沟淋巴腺炎,多为单侧,局部红肿热痛,横痃溃破后呈鱼嘴样外翻,俗称“鱼口”,近年由于及早使用了有效治疗剂,控制了感染进一步发展,使典型的软下疳横痃已不多见。
异型软下疳:
一过性软下疳(transient chancroid):软下疳损害小,4-6天内消失,但在2周左右之后,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病,易误诊为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或生殖器疱疹。
隆起性软下苷:溃疡底部为凹陷下疳,肉芽增生形成隆起状。
毛囊性软下疳:呈针头大的小型下疳,在外阴部毛囊深部形成溃疡。
矮小软下疳:是非常小的损害,很像生殖器疱疹所致的糜烂,但有不规则的基底和刀切样出血性边缘。
侵蚀性软下疳:溃疡进行速度较快,并向深部发展,在数日内阴茎或阴唇有大片坏死和脱落,从而常引起大出血,此种下疳多由并发其他细菌混合感染所致。
诊断
诊断
根据发病前的性接触史,尤其是不洁性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后发生软而扁的丘疹,脓疱,溃疡,单侧性的化脓性淋巴结炎,直接镜检和培养检出杜克雷嗜血杆菌,PCR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DNA,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Barber氏对本病诊断作如下建议,并作为诊断标准:
①阴部溃疡,一个或多个;
②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阴性;
③梅毒血清试验阴性;
④病损潜行性边缘取材涂片,用瑞氏染色未发现朵诺凡小体(肉芽肿荚膜杆菌),而用革兰氏染色可找到短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鉴别诊断
应与梅毒硬下疳,LGV,生殖器疱疹,急性女阴溃疡,Behcet综合征,结核性溃疡及腹股沟肉芽肿等鉴别。
1.梅毒硬下疳 。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 。
3.生殖器疱疹 由HSV-2感染引起,损害为集簇性丘疱疹,小水疱及糜烂,分泌物呈浆液性,伴灼热感和疼痛,愈后常复发。
4.急性女阴溃疡 无性接触史,常见于少女及未婚妇女,易反复发作,常伴口腔阿弗他溃疡及小腿结节性红斑,溃疡分泌物涂片可查见粗大杆菌。
5.Behcet综合征 多见于青年女性,可伴口腔溃疡,眼病变,皮肤结节性红斑和针刺反应阳性。
6.结核性溃疡 也可见于龟头,炎症轻微,自觉症状轻,慢性经过,表面脓液稀而少,损害可查见结核杆菌,活检组织像呈结核性结构。
7.腹股沟肉芽肿 损害为增生性肉芽肿性溃疡,触之易出血,淋巴结症状轻微,甚至不发生,自觉不痛,取肉芽组织碎片作印片或涂片用Giemsa或Wright,染色,可在增大的单核细胞内查见Donovan小体。
8.硬下疳 。
预防
软下疳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及时、足量、规则用药;患者的性伴应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后应进行随访。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   
2.治疗方案   
(1)阿奇霉素1g,单次口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头孢曲松250mg,单次肌注。   
(3)环丙沙星500mg,口服,2次/d,疗程3天(禁用于孕妇及哺乳妇女和年龄
(4)红霉素500mg,口服,4次/d,疗程7天。   
3.注意事项   
(1)病原体耐药:治疗无效可能是杜克雷嗜血杆菌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已有环丙沙星或红霉素中度耐药菌株的报告。   
(2)包皮环切:未做包皮环切者疗效较差。如果溃疡位于包皮下,愈合较慢。   
(3)HIV感染:合并HIV感染者治疗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且溃疡愈合更慢。对这类患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4)皮损局部处理:对已化脓、有波动感的肿大淋巴结可行穿刺或切开引流。   
在治疗开始后3~7天应进行复查。如治疗有效,在3天内自觉症状好转,在7天内溃疡和淋巴结的肿胀也改善。如临床无明显改善,应考虑:   
①诊断是否正确。   
②是否合并其他STD。   
③是否合并HIV感染。   
④未按要求用药。   
⑤病原菌耐药。   
完全愈合的时间随溃疡大小而定,大的溃疡可能需2周以上。   
创面完全愈合,淋巴结肿大完全消退,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软下疳如在早期发现,及时得到治疗,能完全恢复正常,晚期的严重损害,即使治愈后也会留下瘢痕组织。   
4.全身疗法   
(1)药物的选择:近年来,由于对Ducrey嗜血杆菌敏感菌株已经发生变化,以前推荐的治疗已经过时。已报告了通过质粒介导的对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磺胺类、氯霉素、四环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的Ducrey嗜血杆菌菌株。   在体外试验中对Ducrey嗜血杆菌最敏感的药物是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三嗪)、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和红霉素。已证明,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氟哌酸)及氟罗沙星(fleroxacin)对软下疳治疗有效。   
(2)治疗方案:   
①一线疗法:阿奇霉素1.0g,1次口服;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0.25g,1次肌内注射;或碱性红霉素0.5g,口服,4次/d,连用7天。   
②二线疗法:阿莫西林0.5g加克拉维酸0.125g,口服,3次/d,连用7天。   
③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0.5g,口服,2次/d,连用3天。   
④罗红霉素0.15g,口服,2次/d,连用7天;或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连用7天。   
5.局部疗法 溃疡可用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用抗生素软膏。对有痛性横痃不宜切开,反复抽取脓液后注入抗生素,穿刺时应从健康皮肤处进针。若已破溃,应每天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和创面清洁。溃疡周围可外用保护性泥膏,以免发生自身接种。   
6.手术疗法 晚期已形成组织破坏、瘢痕及畸形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包茎病人应先用以上药液浸泡或湿敷,治愈后应行包皮切除术。   
7.性伴侣的处理 对近1周内与患者有过性接触的性伴侣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8.随访 应用上述疗法,一般在3天内症状即可改善,7天内可使脓性分泌物减少,溃疡愈合,但淋巴结消退较慢,应注意观察并穿刺抽脓。即使治疗正确,约5%的病人会出现疾病复发。复治推荐采用原先的治疗方案。   食疗法辅助治疗软下疳效果更佳。食疗方法有:   
1、黑豆、甘草、赤皮葱、槐条各20g,水煎局部洗涤。红肿热痛者加用鲤鱼胆外搽。   
2、溃疡口肉芽新鲜者,溃口掺生肌散;肉芽晦暗者用紫色疳疮膏外敷。
(二)预后   
呈自限性病程,不会发生全身播散。未治疗者的生殖器溃疡和腹股沟淋巴结脓肿偶可持续数年,局部疼痛最常见。感染不引起免疫,可发生再感染。
软下疳中医治疗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补中益气丸,知柏地黄丸。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