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中暑衰竭

中暑衰竭

概述
中暑衰竭是重症中暑中的一种,也称为热衰竭,是在热应激情况时因肌体对热环境不适应,所致的过多液体和电解质丢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和电解质失衡。当天气愈热时,人体流汗愈多,当汗液流失过度,体内就开始缺水,此时往往容易发生中暑衰竭。中暑衰竭即是由水分流失(虚脱)造成的,极少的例子是由盐分流失引起的(排汗时,同时流失盐分)。口渴很可能是首发症状,接着会出现食欲不振、头痛、头昏、脸色苍白,以及类似感冒的感觉(包括恶心及呕吐)。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病因
环境因素(65%): 中暑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个人体质因素(15%): 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中暑衰竭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检查
过多的出汗但未及时补充液体而可引起中暑衰竭伴疲乏,虚弱和焦虑,接着发生循环虚脱而可见缓慢而纤细的脉搏;血压低而不易测知;皮肤冷而苍白,粘腻;精神障碍,继之出现休克样神志不清,核心体温在38.3~40.6℃之间,长时间站立于高温环境促发的轻度中暑衰竭(因血液淤积于热扩张的下肢血管)的症状为亚正常体温和单纯性昏厥。
引起循环虚脱的中暑衰竭比中暑更难与胰岛素休克,中毒,出血或外伤性休克相区别,通常有高温环境暴露史,缺乏液体的补充,无其他可见的原因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可作为诊断的足够依据,除非长时间循环衰竭,中暑衰竭通常是短暂的,预后也是好的。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脑血管意外:多见于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可有昏迷或偏瘫表现,CT可明确诊断。
2、乙型脑炎:多发于秋季,除有持续高热惊厥外,昏迷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实验室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3、中暑衰竭还要与消化道出血,异位妊娠,低血糖等相鉴别。
预防
中暑衰竭西医治疗
热射病患者应立即移至通风阴凉处并立即进行物理降温。按情可将患者浸浴于4℃水浴中;凉水淋浴或头、腋下、腹股沟放置冰袋,再加用电扇吹风。待肛温降至38℃左右,应立即停止降温,但要继续观察体温以防体温再度回升。在物理降温同时可用氯丙嗪协助降温,并应及时处理各种合并症和预防感染。热衰竭患者宜平卧,口服或静脉补充水或生理盐水。对热痉挛患者除补充生理盐水外,酌情补充钾盐。
中暑衰竭中医治疗
1、暑热(内郁)证
【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头晕,口渴多饮,汗多,体倦,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洪大
【治则】祛暑清热
【方药】白虎汤加参须、淡竹叶,西瓜翠衣等
2、暑热闭神证
【症见】发热口渴,神志躁扰不宁或昏迷,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
【治则】祛暑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3、暑热动风证
【症见】壮热不退,躁扰不宁甚或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上视,面赤息粗,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治则】祛暑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紫雪丹
4、暑闭气机证
【症见】发热无汗,烦躁,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或头痛而胀,甚或神昏、耳聋、肢厥,舌红苔黄,脉弦或沉伏
【治则】祛暑开闭
【方药】木香顺气散,配服玉枢丹,或行军散
5、暑伤津气证
【症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
【治则】清暑益气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6、阳脱证
【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呼吸浅促,脉细欲绝。回阳固脱
【治则】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7、阴虚动风证
【症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胸闷汗出,四肢抽搐或痉挛疼痛,或肢体麻木、震颤,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熄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味
8、暑伤肺络证
【症见】感受暑热,骤然咳血、衄血,身热,口渴,咳嗽气喘,头目不清,舌红,苔黄,脉洪数无力
【治则】清暑宣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清络饮加减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