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涎腺囊肿

涎腺囊肿

概述
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病因
病因: 最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原因,各种因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瘤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
检查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诊断
诊断
1.粘液腺囊肿: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
2.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梅试验阳性。
3.病理学诊断证实。 鉴别诊断
与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相鉴别。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临床表现为:
1.好发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生长缓慢。
3.常为球形,深在,界限清楚,触有面团感,一般无自觉症状。
预防
涎腺囊肿西医治疗 
涎腺囊肿治疗
治疗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将发病之腺体同时摘除。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抗感染选用碘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治愈标准:
1.治愈:治疗后,囊肿消失。
2.好转:治疗后,尚残留部分囊肿上皮或病变腺体。
3.未愈:治疗后,囊肿未消失。
涎腺囊肿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