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问答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患者提问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患者性别:患者年龄:主要症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会有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就是没症状,那就不会去医院,那不是死定了啊:
提问时间:2020-05-11
医生回复
  • 赵宇
    赵宇 副主任医师
    三甲齐齐哈尔中医院 中医科

    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分型: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疸,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绀,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2.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15天内的患者或在当地感染发病的患者,凡具备登革热一般症状,并符合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达高峰,三红征,皮疹,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点者,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病人的确诊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依据. 登革热病人中凡出现1个器官以上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10万/UL以下),血液浓缩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如出现休克症状,脉压低或血压低,红血球容积增高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非新疫区和流行区尤易误诊,应注意与流感,伤寒,麻疹,猩红热,暴发型流脑,恙虫病,斑疹伤寒,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有脑损害的病人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4.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疗法,应强调病人早期卧床休息,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禁用水杨酸类退热药,以防止引起溶血,胃肠道出血和粒细胞减少.对高热,呕吐,胃纳差者旧能先口服补液(水份及电解质),如口服无效,可按病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应用高渗糖补液,补液过程应细心观察,注意早期脑水肿症状和警惕输液反应的发生. 治疗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出血病例,考虑发病机制以变态反应为主,可应用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口服云南白药,静脉滴注维生素C,K等,尚须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对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不止可试用胃管输入冰冻盐水,也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治疗。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