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部份或粘膜的发炎病变.中耳腔由咽鼓管与鼻咽相通,上呼吸道疾病,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
或急性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白喉,水痘,百日咳等,会因病情蔓延而引发急性中耳炎.外伤性的耳鼓膜破损,擤鼻不当,鼻骨骨折后感染,跳水姿势不正确,鼻腔栓塞物滞留时间过长,鼻咽部新生物,腺样体肥大等症状也会引发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较短直,管腔也较宽,因此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疾病,全身症状明显,常常掩盖了耳部疾病,因误诊而导致延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会变成慢性中耳炎,引发多种并发症.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是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肺炎双球菌感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1.初发期:有显著的耳部跳痛,疼痛感放射到颈部;
发烧;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而管腔封闭,故有耳闷感觉,但听力没有明显下降.作耳道检查时,可见耳鼓膜正常光泽消失,鼓膜和锤骨柄的周边有贲张的血管,锤骨柄和锤骨短突仍可辨认.2.化脓期:受到感染后12--24小时,中耳腔开始有脓液形成,此时耳内疼痛剧增,并有发烧畏寒症状;
儿童患者会发高烧,出现呕吐,抽搐,腹泻和脑膜刺激等重症,听力明显下降,伴有耳鸣;内耳检查可见耳鼓膜全部呈红色,变厚而且向外膨出,正常辨认标志已无法分辨;
乳突部压痛明显,儿童患者乳突部有肿胀,音叉检查呈传导性耳聋症状.3.穿孔期:由于受到中耳腔内不断增多脓液的压迫和病菌侵害,耳鼓膜会发生局部坏死和穿孔,脓液从穿孔处外溢,中耳腔内压骤减;
若脓液引流顺畅,患者会感到耳痛顿时缓解,退烧,听力好转;耳内检查可见穿孔的耳鼓膜,穿孔是大小不同的,较小的穿孔因脓液溢出而可见搏动性反光,溢出的脓液起初黏稠还带有血丝,逐渐变为全脓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的结果.急性转为慢性的主要原因有:1.急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咽鼓管有病变;3.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毒害性大,病变复杂严重,等等.慢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病变仅在中耳粘膜发生慢性浸润性炎症,不损害骨壁,不出现复杂的并发症,耳鼓膜穿孔只在中鼓室.恶性病变则有肉芽,息肉增生和胆脂瘤,听骨,上鼓室,面神经管,骨迷路,颌骨板等骨质损害,慢性中耳炎恶性发作时,可能蔓延感染至颅内,完全破坏耳鼓膜,一般恶性中耳炎都在上鼓室发病.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患者应该卧床静养,服用止痛药,用5%的酚甘油滴耳,每日3--4次,每次5--8滴即可.为增强止痛效果,酚甘油内可加入少量地卡因溶液.耳部热敷或冷敷,服用磺胺或注射青霉素.但耳鼓膜未穿孔或排脓不畅时,病情不会好转,这时要做鼓膜切开手术,可用无菌脱脂棉条置入耳内引流脓液,并不断更换棉条,效果很好;
或每日用3%的硼酸溶液,4%的硼酸酒精,1/1000的雷瓦诺尔溶液灌洗耳内,每日3--4次,还可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滴耳,用于清除耳内脓液.滴耳药水有10%的黄连溶液,0.1--0.5%的黄连素药水,10--30%的磺胺醋酚钠溶液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每日滴耳3--4次,每次5--6滴,滴入后,用手指压压耳道口.流脓停止后听力仍然很差的患者,要定期作耳吹张和耳道空气按摩,用以消除中耳黏连.治疗中耳炎的同时,可用1%的麻黄素药水或10%的弱蛋白银溶液滴鼻腔,每日3--4次,一侧鼻腔每次5--6滴,以使回鼓管畅通并消毒是必要的治疗措施.慢性中耳炎应当积极地给予治疗,常用的方法如下:(1)粘:外耳道及中耳内如果有较多的脓汁存留,滴什么药物都难以有效.因此清除脓液是治疗的关键,可用棉签仔细的擦拭,或用吸引器吸出.(2)洗:如脓汁粘稠,不容易擦出时,可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用吸引器吸出或用棉棒擦拭.(3)点:局部滴入敏感药物.(4)栓:将棉栓放置在穿孔孔部.此外还可选口服一些中药或敏感的药物.如果经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效,经检查中耳有肉芽或胆脂瘤者,应当及时选择手术治疗.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些什么问题?(1),如患感冒,伤风,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要积极治疗.(2),平时擤涕时不能用力.(3),注意防止水液侵入耳中,患病时禁止游泳,潜水,同时洗澡尤其是沐浴,理发,雨中行走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外耳道.在婴儿要注意防止其眼泪,鼻涕,口水等流入耳朵里.(4),对婴儿要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即授乳时将婴儿取头高位授乳,切忌横位授乳.(5),禁止乱掐耳朵.(6),注意加强营养.(7),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8),切勿乱用外用药.(9),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不宜温度过高.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