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脊椎椎弓峡部裂

脊椎椎弓峡部裂

概述
脊椎椎弓峡部裂为常见病症,可发生于椎体一侧或两侧。峡部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此处不连接或断裂,称为椎弓峡部裂或脊椎崩解症,或可合并脊椎裂等其他畸形。是发生腰腿痛的潜在内因,少数为无症状或滑脱,多数可发生脊柱不稳定和不同程度腰椎管狭窄症状。
病因
脊椎于胚胎第七周开始出现四个软骨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骨核继续生长,并联合形成一个软骨样脊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开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骨核,包含在原发性软骨核内,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左右,椎弓开始联合,并出现脊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
生长完全的脊椎,可分为椎体,椎弓,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与棘突,上下关节突之间有一狭窄区,即为椎弓根峡部,如该部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其缺损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该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联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如该处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其机理与疲劳骨折相似。
检查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真性脊椎滑脱即因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之前滑脱,此类最多见。
(二)假性脊椎滑脱无峡部骨不连,仅由于脊椎或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三)后滑脱较少见。
上述三种滑脱之共同症状为慢性腰腿痛,单纯性峡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腰骶部稳定性较差,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出现滑脱者成年后症状明显,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不同,可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也有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其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者,卧床休息后疼痛较轻,自卧位起床时疼痛加重,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机械性暴力作用所致的椎弓骨折相鉴别;另外,摄X线侧位片能鉴别真性与假性椎骨滑脱,前者脊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并可见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硬化,或唇样增生等退行性病变。
预防
脊椎椎弓峡部裂西医治疗
单纯峡不连,椎体尚无滑脱,也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避过劳,经常进行仰卧起坐等腹肌锻炼,减轻腰椎前突,防止滑脱,或用围腰或用支架保护。
椎体虽无滑脱但有腰腿痛,或滑脱甚微尚无神经压迫症状者,卧床休息3~4周后可行植骨固定术。
椎体向前滑脱明显,且有神经压迫症状之少年或滑脱不超过一年之患者,应令患者双髋屈曲,仰卧2~4周,待椎体自行复位,神经症状消退后,施行植骨固定术。
经卧床休息,滑脱及神经症状仍无明显改进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应在麻醉下令患者仰卧,双髋与膝关节屈曲并悬吊,将臀部抬高,靠躯干重力,使滑脱之椎体复位。
或令患者俯卧,徐徐向下牵拉下肢,使骨盆离床,然后屈曲两髋,术者以手掌按住骨盆背侧,徐徐用力向下挤压,使骶椎前移,整复滑脱。
经卧床休息或和手法整复后,如果滑脱及神经症状恢复或改进,可行植骨固定术。固定患椎峡部、上下关节突间关节、椎板及棘突。
经卧床休息或手法整复后,滑脱及神经压迫症状仍然存在者,应行椎前植骨固定术。术后卧床休养3~4个月,待植骨愈合后神经压迫症状仍未消退时,可行椎板切除减压术。
脊椎椎弓峡部裂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