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并延至颅底,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部,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可分为颞鳞、鼓部和岩部3部分,周围与顶骨、枕骨及蝶骨相接。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
颞骨骨折是颅底骨折的一部分,其岩部、鳞部和乳突部中以岩部骨折最常见,其原因是岩部含有各种孔隙,管道与气房,较为脆弱,故颅底骨折有1/3发生于此。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常由车祸,撞击颞枕部,坠落等所致,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
(一)纵行骨折:常有听小骨脱位或骨折,鼓室损伤,鼓膜未破时,鼓室内积血,鼓膜呈兰色,唾液中可带血,鼓膜破裂时,有血液自外道流出,如脑膜破裂,则有脑脊液耳漏,长期脑脊液耳漏可引起脑膜炎,中耳损伤时可出现传音性耳聋,少数累及面神经,可出现面瘫及舌前2/3味觉丧失,面瘫多为暂时性。
(二)横行骨折:内耳损伤重,耳蜗及半规管内常有出血,迷路受损时有较重的眩晕,恶心,呕吐,检查可有倾倒及自发性眼球震颤,可持续数周,待对侧代偿后症状消失,前庭功能检查,患侧功能丧失,听力呈感音性耳聋,伤及中耳者较少,偶有迷路损伤同时中耳内壁也被震裂,导致蜗窗膜破裂,鼓室积血,约有半数并发面瘫,且为永久性瘫痪。
(三)岩尖骨折:很少见,可损伤及Ⅱ,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发生弱视,上睑下垂,睑裂变小,瞳孔扩大,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等眼部症状,或有三叉神经痛症状,如损伤颈内动脉可发生大出血,多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故凡头颅外伤后有听力损失,鼓膜破裂或鼓室积血,或有眩晕,或有面瘫者皆为中耳及内耳受损所致,即可诊断颞骨骨折,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线,横行骨折较易显示,X线未发现骨折时,仍不能排除颞骨骨折。
本病鉴别的重点是对不同骨折方式进行鉴别诊断,纵行骨折与横行骨折的鉴别诊断见表1
表1 颞骨岩部骨折鉴别诊断表
纵行骨折
横行骨折
耳出血
极常见
少见
外耳道损伤
间有发生
无
鼓膜破裂
极常见
少见,鼓室积血较常见
脑脊液漏
间有发生
间有发生
面瘫
发生于25%的伤员,常为暂时性
发生于50%伤员,常为永久性
听力减退
混合性,有望部分恢复
重度感音性神经性,无望恢复
眩晕
间有发生,轻而多为暂时性
常发生,较重,持续较久
眼球震颤
轻或无
向健侧眼震,约持续2~6周
前庭功能
正常或有轻度减退
消失
X线片或CT扫描
可有骨折缝于颞鳞部或乳突部,在岩部骨折缝为纵行
50%伤员可见骨折缝于颞骨岩部,为横行
另外,X线片或CT扫描对以上两种骨折的诊断也有帮助:若为纵行骨折,可有骨折缝于颞鳞部或乳突部,若为横行骨折,50%伤员可见骨折缝于颞骨岩部。
颞骨骨折西医治疗
对于本病的患者,首先按颅脑外科原则处理,应静卧、抗休克及静脉输注降颅压药。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主要有以下的几个要点:1、有鼓膜损伤者,采用于疗法,忌滴药或冲洗。2、有脑脊液耳漏者不宜作耳道堵塞。3、应给大量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4、长期不愈者,待病情好转后行脑膜修补术。5、若患侧耳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考虑乳突凿开术,向外畅通引流。6、有前庭症状者,给予镇静剂。7、有面瘫者,待病情稳定后考虑面神经探查术。8、对仅为传音性耳聋者应考虑有外伤性听骨链断离,以后可行鼓室成形术以改善听力。
颞骨骨折中医治疗
耳门骨伤:对本病危重者,应中西医结合全力救治。耳局部处理时应严防染毒。病情较稳定后可按下述选方用药。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活血止痛汤(《外科大成》)加减。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赤芍,陈皮,地鳖虫,紫荆藤。耳衄不止者可加仙鹤草、白及、栀子炭以止血。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