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
病因
发病原因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分为3类:
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面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导管作持续性输液:
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经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下肢静脉曲张:
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检查
1.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2.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3.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其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也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因此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d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不化脓,不坏死,受累肢体亦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反应,屡次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诊断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两种,前者又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静脉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后者又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性静脉炎和髂股静脉与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当根据不同特点仔细诊断。
预防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4、中药治疗。   
局部治疗:   
1、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局部可使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或外敷金黄膏。   
3、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手术治疗:   
1、有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2、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趾)手术。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