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概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两者均可有阵发性和慢性持续型两种类型,本病是心内科门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风心病、冠心病,甲亢、心肌病、高血压等病人,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特发性房颤)。心房扑动与颤动的病因基本相同,最常见者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其次是冠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包括克山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还有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少数阵发性房颤找不到明显病因,称特发性房颤。近年来有人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或传导组织退行性变或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

病因

心房扑动与颤动的病因基本相同,最常见者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其次是冠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包括克山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它还有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少数阵发性房颤找不到明显病因,称特发性房颤,近年来有人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或传导组织退行性变或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检查

(一)病史,症状:临床症状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二)体检发现:除原由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亦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当房扑,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及室颤相鉴。

(一)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心室率150次/min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min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二)房颤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 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扑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房颤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心室性心动过速,仔细辨认房颤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三)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个别QRS波群畸形有时难以作出鉴别,下列各点有利于室性异位搏动的诊断: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有固定配对间距,其后且有较长间歇;V1单相或双相型QRS(非rSR′型)波群,V5S或rS型QRS波群,以下各点有利于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的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间距,大多为一个较长的R-R间距后第一个提早的QRS波群,其后无长间歇;V1rSR′型QRS波群,V6中有小Q波;同一导联上可见不同程度的QRS波群增宽。

预防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西医治疗

1、外科手术

这个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通常在进行其它心外科手术时,如瓣膜更换同时进行心房颤动的外科手术治疗。会在心房上切开小切口然后再缝合,以阻断导致心房颤动的电激动传导通路。

2、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起到抗凝、转复心房颤动和控制心室率的作用。如果偶尔心房颤动又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就没必要长期为此吃药,但发作的时候一定要评估它的风险性,如果发作频繁又有两个以上高危因素病人就需要吃药。

3、导管消融术

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给与导管接触的局部心肌组织,使局部心肌的温度升高,变性坏死,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根治术。

这种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是围绕左右两侧的肺静脉进行连续消融,从而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环状的消融线,以此来阻断引发心房颤动的不规则电活动,从而达到根治心房颤动的目的。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中医治疗

1、血淤痰阻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且痛,头晕乏力,怔忡气短,唇青四紫,舌暗苔腻,脉弦细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痰,益气养心。

【方药】丹参、瓜萎,郁金、香附、远志、元胡、厚朴、酸枣仁、薤白,白蔻仁、砂仁。

2、心气虚

【症见】怔忡气短,心悸乏力,体倦易累,失眠多梦,头晕胸闷,舌淡苔白,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太于参、丹参,麦冬、阿胶、酸枣仁、远志、茯苓,白术,炙甘草。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