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

概述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反应性精神病的预后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复发。

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是精神因素,它可以是引起悲伤、惊恐的或威胁性的事件,如亲人突然死亡、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体验,如难以解决的纠纷、工作上的挫折、不满意的婚姻、不幸的遭遇以及长期的隔离状态等。一种精神因素是否致病,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质和强度,以及所引起的个体情感体验的深度。后者又同个体的心理社会特点如所受教育、爱好和愿望、价值观念和个性等有关。个体的易病素质以及当时机体的功能状态对本病的发生也起很大的作用,如患慢性躯体疾病以及处于月经期、产褥期和过度疲劳状态时较易罹患此病。此外,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者易发病。

病因
精神因素(75%):

精神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急剧的精神刺激因素常是使患者惊恐或其有威协性意义的事件,如火灾,烘水,地震,车祸,亲人突然死亡及战时的轰炸,火器威胁,白刃捕斗等,持续的精神紧张,持久而沉重的内心矛盾和情绪负担,长期的隔离等亦可导致过度悲伤,懊丧和内心痛苦。

精神因素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造成患者的强烈怀念绪反应,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其行为与思维受病理情感的支配下而呈现出各种精神症状,甚至意识障碍。敏感,多疑,懦弱者易发病。

其它因素(15%):

在重病蓝天慢性躯体疾病之后,过度疲劳及女性的月经期,产褥期等躯体功能消弱的情况下易发病;患者的内心冲突程度又与其心理社会背景(如文化教育程度,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者易发病。

检查

根据起病形式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以意识模糊为主;慢性以情感,思维或感知障碍为主,主要征候有:

1、反应性躁狂状态: 常在急剧的精神因素后突然哭笑异常,胡言乱语,撕衣毁物,甚至打人,严重时可有意识模糊,表情紧张,恐惧,并可出现幻觉,错觉等。

2、反应性抑郁状态: 情绪低落,常触景伤情,唉声叹气,焦虑不安,自责自罪,对自己前途消极悲观,甚至可有自杀行为,常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易为恶梦惊醒,自感疲乏无力。

3、反应性木僵 :表情呆木,僵住不动,毫无情感反应,常紧接急性精神创伤后出现,一般历时短暂,可恢复正常或转入意识模糊状态。

4、反应性妄想症 :产生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猜疑,如感到有人在议论,跟踪,监视,迫害等,有时可伴有心因性幻觉和错觉,患者与环境接触良好,对自己的猜疑症状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诊断

诊断

1.强烈一过性或持续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于起病前数日至3个月以内。

2.有敏感、紧张、不稳定素质。

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创伤情境的内容。

4.在刺激消除,适应能力改善或转换环境之后,可迅速获得完全缓解。

需与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神经症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更年期偏执状态,癔病,症状性精神病相鉴别。

 

预防

反应性精神病西医治疗

1、精神治疗:因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病系由明显而强烈的精神创伤所引起,故精神治疗尤为重要。首先应以解释性心理治疗,向病人分析并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发病的精神刺激;再讲明本病的性质,使病人能够掌握发病的规律;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解除顾虑,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战胜疾病,给病人以安慰和保证,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2、环境治疗:由于病人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3、药物治疗及物理疗法:这些治疗虽是对症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保证病人的睡眠,对具有焦虑不安,心烦失眠的病人,可选用弱安定剂,调整大脑的机能状态,延长生理睡眠时间,常用的药物有安定,利眠宁,安太乐或水合氯醛等。

对急性起病表现兴奋,偏执或抑郁状态的病人,可分别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剂,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泰尔登及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剂量一般不宜过大。对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应严加注意并进行几次电休克治疗。对不能主动进食,木僵和抑郁状态的病人,或幻觉、妄想和抑郁等症状显著而持久,身体虚弱者,应给予支持疗法,如鼻饲或静脉输液以维持必要的营养,必要时可配合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预后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反应性精神病的预后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复发。

反应性精神病中医治疗

非药物疗法

七情疗法即心理治疗,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就是利用一方面的精神抑制和兴奋来调节另一方面的精神兴奋和抑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如移情法等,辅以针药,提高疗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