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掌跖部角质层浅表性剥脱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皮损初期为小米大小的白点,逐渐向四周扩大,类似疱液干涸的疱膜,容易自然破裂或经撕剥成薄纸样鳞屑,无明显炎症变化,无瘙痒感,呈对称性的发于手掌,少数累及足底。本病好发于春夏或秋冬之交。治疗上可选用低浓度角质剥脱剂或温和的润滑剂。
病因:
尚不能肯定,Mac Kee等认为属于一种癣菌疹,但许多患者并无真菌感染灶;Becker等认为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汗症可能是一种诱因。
癣菌疹(25%):癣菌疹是皮肤对所感染皮肤癣菌表现的一种继发性变应性炎症反应,原皮肤癣菌病活动性病灶释放真菌抗原,经血流带至周围皮肤或远离病灶部位皮肤,继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发生瘙痒性红斑、丘疹或水疱性损害。
多汗症(30%):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
皮损开始为针头大散在的白色点状水疱,数目多少不定,渐向周围扩大,中央破裂形成浅表性脱屑多数皮损扩展。可融合成片似薄纸样表皮剥脱。剥脱的表皮下皮肤几乎完全正常。缺乏炎症征象。常对称发生于掌跖部。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约经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每届春末夏初开始发病秋季气候转凉则自行缓解,成人多见。
诊断
根据皮损只有鳞屑而无水疱形成及炎症变化,不痒及分布部位的特点,诊断不难,本病多见于青少年,两性发病率相等,好发于平素多汗的病人,多见于春,秋换季时节,突然发于两手掌,偶尔也发于两足跖,两手掌皮下可见针头大之红色小点,自觉瘙痒,继而演变成粟粒大之小水疱,紧接着呈领圈样脱皮,层层剥脱,特别在大小鱼际处,手指掌面末端,大量剥脱,病人撕剥后可露出嫩薄的皮肤,此时出汗减少,双侧对称发生,经剥脱后可完全恢复成正常的皮肤,每于春,秋季又复发。
皮损开始为针头大散在的白色点状水疱,数目多少不定,渐向周围扩大,中央破裂形成浅表性脱屑,多数皮损扩展,可融合成片似薄纸样表皮剥脱,剥脱的表皮下皮肤几乎完全正常,缺乏炎症征象,常对称发生于掌跖部,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约经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每届春末夏初开始发病,秋季气候转凉则自行缓解,成人多见。
鉴别诊断
应与汗疱疹鉴别,后者皮疹为多数深在性小水疱,红色或与肤色一致,疱内有黏液性液体,感染时可形成炎症显著的脓疱,自觉瘙痒或灼热感,常发于春夏之交,气温突然变化时。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角质松解症的治疗比较简单,可在破裂脱皮的皮肤局部涂抹尿素软膏或维生素E软膏、凡士林软膏等油脂性软膏,前者可以软化角质层,后者则可 以起到滋润和保护的作用,愈合后也要经常抹,作为手部的保养。用0.5%的醋酸铅与锌铜溶液浸泡,每天2次,每次20min,浸泡后外用10%~20%尿 素软膏、硫黄、焦油类制剂,或用3%~5%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维甲酸)乳膏。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黄芪,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服法:以上中药用水500ml煎至200ml,用此200ml药液文火煮3只毛蟹,水干后食下毛蟹。药渣2小时后可再煎服(不必用毛蟹),连续3天为1个疗程。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