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

概述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皮炎,属于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异位性的含义:

1、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值高。

4、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典型的异位性皮炎除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外,还具有上述四个特点。本病的认识尚不一致,病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多种因子如遗传、环境等有关。

病因

1、遗传因素:70%患者家族中有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

2、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3、除上述以外,季节气侯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检查

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

亦称婴儿湿疹,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亦有报告生后第2或第3周发生者,然而此时诊断较难,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头皮,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 渗出型及干燥型。

渗出型的湿疹多发生于肥胖有渗出性体质的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由于处理不当扩展至全身变为红皮病,并常伴有腹泻,营养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干燥型的皮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为淡红色的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慢性时亦可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除上述两型外,有人还分出脂溢型,其特点为皮损发生在头皮,耳后等皮脂腺发达区,可产生黄色厚痂,但其基本特点和渗出型相似。

无论哪一型均有阵发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病程慢性,在经过中时好时坏,一遇不良刺激或服用敏感的饮食,气候突变,穿着紧身的毛,丝绸衣服,感染或用肥皂清洗过勤等而使病情恶化,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二)儿童期

5岁前占80%,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损表现全身散发痒性丘疹,多发生四肢伸侧及背部,丘疹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较红,丘疹干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陈旧者小而硬,大多数皮疹顶端被抓破,可见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三)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明显色素沉着,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预防

异位性皮炎西医治疗

全身疗法

主要为脱敏及止痒:

1、抗组胺制剂。

2、色甘酸钠100mg,每日3-4次。

3、有感染可短期使用抗生素。

4、uva或puva治疗。

外用疗法

治疗原则及药物与湿疹相同,较早应用糠馏油、煤焦油等抗炎和角化促成剂,各种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并注意局部抗菌治疗。

异位性皮炎中医治疗

口服自制湿疹冲剂或痒疹冲剂,外用中药4号、青黛油、黄柏散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