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恶性雀斑样痣

恶性雀斑样痣

概述

恶性雀斑样痣是恶性黑瘤的前驱病变,属于原位黑素瘤,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高峰在70-80岁,其临床表现为黄褐色、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片,颜色小均匀,边缘小规则并呈离心性向外扩大,常含有网状的色素沉着,在自行消退区域可见色素减退。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紫外线照射是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故其皮损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光损伤部位,如而部、颈部、前臂。

(二)发病机制

表皮萎缩,其基底层有不典型黑素细胞呈非巢状增生,色素增深,真皮上部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混杂有一些噬黑素细胞,在病变的退化区,表皮黑素细胞严重变性,真皮有轻度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浸润,当基底膜上增生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呈巢状或索条状排列,且多为梭形细胞时,表明已成为表皮内(原位)黑瘤并预示真皮受侵(侵袭性黑瘤)即将发生。

检查

病变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褐色或棕色小斑疹,以后可缓慢或迅速扩大,原先颜色较深的区域可能变浅,甚至发生色素脱失,而较浅的区域可以加深,形成颜色深浅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病变,小的斑疹,直径3~5mm,大的通常>3cm,好发于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斑疹迅速扩大,且发生颜色改变,形状不规则时应考虑此病,但确诊需病理查。

本例患者具有以下特点:①中年男性,有常年户外工作史;②病变发生在曝光部位;③皮损最初为黑褐色斑,其后中央出现黑色结节;④组织病理上,斑片处呈原位黑素瘤改变,结节处则表现为侵袭性黑素瘤;⑤免疫组化染色示结节处肿瘤细胞S-100蛋自、HMB-45和MART-1均阳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可确诊。

本病应注意与日光性雀斑样痣,交界痣,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表浅扩散型黑瘤等鉴别。

预防

恶性雀斑样痣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面积小病变。常用液氮冷冻、电灼、激光等,但复发率高。   

2.手术疗法 手术切除效果可靠,近年来研究发现分阶段切除(staged  excision)和Mohs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二)预后   

恶性雀斑样痣生长缓慢,可完全自然消失,也可演变为表皮内原位黑瘤或侵袭性黑瘤。

恶性雀斑样痣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