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肤胶样变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有人将其译为胶状稗粒瘤或胶质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报告,皮疹好发于颜面和手背,多数为淡黄色,粟粒至扁豆大的圆形半透明扁平丘疹,很像水疱。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的胶样物质。
(一)发病原因
尚未完全明了,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关系,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在热带室外工作者多见,石油工人易发病,本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男多于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儿童患病时,在露出部位发生半透明的,淡黄色,针头至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丘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和手背,也散布于前额,颊部或鼻部,丘疹较周围皮肤稍坚实,互不融合,但常群集,经过慢性,至成年期方渐自消失,一般无自觉症状。
在成年以后发病者,皮疹也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前额,眼睑周围,耳,颈项,前臂和手背等,除有少数较大透明丘疹外,还可见淡黄色,橘黄色或正常皮色的结节或斑块,前者顶端可见小窝或附着小痂,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经过慢性,常受日晒的老人易发,男多于女,有时自觉轻微瘙痒。
根据皮疹的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特点等容易确诊。
1.粟丘疹 丘疹呈白色,以针尖挑破后可挤出珍珠样小粒,真皮上层可见表皮囊肿。
2.扁平苔藓 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疹内无胶样物质,好发于前臂屈侧,剧痒,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与真皮间细胞呈带状浸润,无胶样物质。
3.皮肤淀粉样变 皮疹淡褐色,圆形或半球状隆起,小腿伸侧多见,剧痒,疹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Van Gieson染色呈淡红色,甲基紫染成紫红色。
胶样粟丘疹西医治疗
少数皮疹可行冷冻、电灼、磨削、激光或手术切除,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
胶样粟丘疹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