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
发病机制: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血栓形成和出血,全身器官广泛性坏死,尤以肝,脾,肾,淋巴组织为甚。
本病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肝,脾和肾,潜伏期3~1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另外,还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肺炎等。
EHF暴发流行中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存在EBOV IgG,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其病毒水平低,感染后在短期内被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炎症反应可于2~3天内迅速消失,从而避免了发热和组织脏器的损伤。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须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十多种。它们的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西医治疗
1、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
2、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3、保证医院的卫生环境。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