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pyoderma chronica papillaris et exulcerans)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皮肤病,以乳头状或疣状增生及瘘管与溃疡等为特征。
(一)发病原因
多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也可培养到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常发生于轻度外伤,虫咬,搔抓,脓皮病及湿疹之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为其诱因。
(二)发病机制
于轻度外伤,虫咬,搔抓,脓皮病及湿疹之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侵入皮肤,导致炎性反应与化脓,形成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
初发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溃疡边缘为穿凿性,呈青红色,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可呈匐行性发展,有时形成窦道,加压后脓液由窦道另一端流出,局部有轻压痛,皮损通常单发,好发于四肢,尤以手背多见,但颌面躯干亦可发生,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中年以上农民多见,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愈后留有瘢痕。
诊断
根据发病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部位有溃疡、瘘孔及乳头状增殖的皮损特点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但应与疣状皮肤结核,增殖性脓皮病及着色真菌病鉴别。
疣状皮肤结核:损害表面为疣状增殖,常见有小脓肿,四周有褐红色浸润,不形成溃疡,缺乏自觉症状,结核菌素实验阳性,组织病理检查可找到抗酸杆菌。
增殖性脓皮病:一般不形成溃疡,多发生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互相接触摩擦的部位。
着色真菌病:要根据真菌镜检及培养进行鉴别。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改善全身情况,增加营养,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有人使用利福平加雷公藤有效果。亦可采用理疗如氦氖激光、紫外线等协助治疗。
(二)预后
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愈后留有瘢痕。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