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儿童腹痛

儿童腹痛

概述
腹痛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各科疾病。既可以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是内科疾患,也可以是外科疾患,甚至最初为内科疾患,以后病情发展而以外科情况为主。
 
病因
腹内疾病(30%): 急性胃炎,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性绞痛,肠及胆道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各种胰腺炎,各种腹膜炎,肝脓肿,膈下脓肿,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腹外疾病(30%): 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胸膜炎),心血管疾病(急性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肌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瘢,荨麻疹,哮喘),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腹型癫痫),代谢性疾病(低血糖症,尿毒症,卟啉病),传染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败血症,带状疱疹,铅中毒等。
儿外科疾病(30%): 急性阑尾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急性肠扭转,回肠憩室炎并发穿孔,梗阻,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嵌顿性腹股沟疝,泌尿道结石,肾盂积水,肝破裂,脾破裂,卵巢囊肿扭转,睾丸蒂扭转,髂窝脓肿等。
检查
病史:
1.年龄:不同年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如肠痉挛多见于3个月以下的幼婴,常由于喂养不当或吞咽空气过多所致,肠套叠,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多见于两岁内小儿,急性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则相对少见,胃肠道感染,肠寄生虫病,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病,大叶性肺炎,腹型癫痫,过敏性紫癜等以年长儿为多见。
2.腹痛发生的急缓:起病急缓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腹股沟疝嵌顿等,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疾病,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炎及病毒性肝炎等,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腹痛和急性腹痛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溃疡病原属慢性腹痛,在合并穿孔时即为急腹症,故对原有慢性腹痛者,如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3.腹痛的性质:腹痛可为阵发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或轻度隐痛,阵发性疼痛或绞痛有梗阻性疾病,若局部喜按或热敷后腹痛减轻者,常为胃,肠,胆管等空腔脏器的痉挛;持续腹痛加剧多见于胃肠穿孔;持续性钝痛,改变体位时加剧,拒按,常为腹腔脏器炎症,包膜牵张,肿瘤以及腹膜脏层受到刺激所致,隐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放射性疼痛为一个局部病灶通过神经或邻近器官而波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大叶性肺炎引起同侧上腹部疼痛,腹痛伴排粪或排尿困难,可能为粪块堵塞或尿路感染,结石,总之,腹部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
①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
②局部压痛明显;
③有腹肌紧张;
④肠鸣音异常。
4.腹痛的部位:一般腹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相一致。
5.伴随症状:应注意腹痛与发热的关系。
6.既往史:应详细询问患儿既往有无类似腹痛发作,大便排虫和皮肤紫癜史,应了解发病前有无外伤,饮食卫生和进食何种食物等,均有助于腹痛原因的诊断。
诊断
诊断
应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辅以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尽快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引起腹痛的的一些疾病相鉴别如梗阻性疾病,胃,肠,胆管等空腔脏器的痉挛,胃肠穿孔,消化性溃疡等。
预防
儿童腹痛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根据病因作相应处理。如肠痉挛给予解痉剂。胆道蛔虫症或蛔虫性部分肠梗阻,可用解痉止痛药等治疗。炎性疾病应根据病因,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外科急腹症应及时手术治疗。  
(二)对症处理:   
1.有水和电解质紊乱或休克者,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抗休克治疗。   
2.病因诊断未明确前,禁用吗啡、度冷丁、阿托品等药物,以免延误诊断。疑有肠穿孔、肠梗阻或阑尾炎者,禁用泻剂或灌肠。
儿童腹痛中医治疗
1、腹部中寒
【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
【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木香、丁香、沉香、当归、川芎、肉桂、白芍、藿香(后下)、甘草。或者温灸足三里,中脘,每穴位十分钟。
2、乳食积滞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陈皮、厚朴、砂仁、香附、枳实、山植、神曲、麦芽、白芍、甘草。或者温灸背部脾俞,胃俞,足三里。
3、脏腑虚冷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
【治法】温中补虚,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白芍、党参、白术、北芪、大枣、炙甘草、生姜。或者隔姜灸腹部中脘,天枢。
4、气滞血瘀型
【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
【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肉桂、干姜、小茴香、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归、元胡、没药,或者温灸足三里,内关。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手法处方:分阴阳200次,掐揉一窝风150次,运内八卦200次,摩腹200次,退六腑150次,推背部150次,按脾胃敏感点60次,
 
4、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200
次,推三关200次,推脾经100次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200次,清大肠150次,揉中脘200次,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150次,揉脐顺逆时针各100次,按揉足三里60次,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150次,推三关200次,揉脐顺逆时针各200次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以调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200次,清心火100次,退六腑200次,打马过天河280次,,推脾经200
次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