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of newborn)以下简称化脑,是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常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化脑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病死率高,本病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败血症,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早产儿),主要表现烦躁不安、哭闹尖叫、易激惹,严重者昏迷抽搐,有时表现反应低下、嗜睡、拒奶等症状,故疑有化脓性脑膜炎时应及早检查脑脊液,早期诊断,及时彻底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IgG,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时又会导致血清IgG及其亚类浓度下降,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亦下降。
血脑屏障功能差(15%):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大,补体浓度低,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吞噬及趋化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发病的高危因素(10%):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病例是由血行播散引起,少数是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引起,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疾病因素(15%):如脐炎,肺炎,肠炎,皮肤脓疱病,中耳炎等。
围产因素(5%):如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羊水早破或污染,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等。
其他因素(8%):可有脑脊膜膨出,神经管缺损,先天性窦道,胎儿头皮采血标本穿透伤,或因胎内心电图监测致邻近播散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不成熟,易发生感染并播散到全身,加上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新近研究表明,细菌侵入脑脊液增殖,扩散和降解,释放毒素(革兰阴性杆菌)或磷壁酸质(革兰阳性杆菌),这些物质刺激炎性反应,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多形核粒细胞黏附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氧化物质损伤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大,最终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血流减慢等。
脓性渗出物布满脑膜和室管膜,所有死亡患儿几乎均有脑室炎;约50%患儿有脑积水,在国内,约20%患儿会合并硬脑膜下积液,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和动脉炎,有时导致脑梗死,液化而形成囊肿,有的病例可见脑脓肿。
1.一般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一般表现包括面色苍白,反应欠佳,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等。
2.特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和嗜睡,神萎等,可见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
(2)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骨缝分离,由于新生儿颈肌发育很差,颈项强直较少见。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查可作出诊断。
诊断标准
1.病史
起病前有化脓性感染史。
2.临床特点
起病急,有发热,呕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压升高等,重者可发生脑疝,甚至呼吸衰竭,或可引起休克。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为脓样,细胞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占绝大多数,糖定量减低,蛋白显著增加,脑脊液涂片可检得病原菌。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热度不高,脑脊液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显著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
2.病毒性脑炎:多低热,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而化脓性脑膜炎多高热,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升高,且糖含量降低,乳酸,乳酸脱氢酶,溶菌酶的增高和pH值降低,可作鉴别。
3.其他: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代谢性脑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作出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西医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近年来无明显下降,一般资料显示可达12%~30%,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可达50%~60%。
后遗症常见的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痉挛性瘫痪、癫痫等、耳聋、视力障碍等。在存活病例中缺氧缺血越严重,脑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者,越容易发生后遗症且后遗症越重。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成功的关键。如能及时诊断,尽早得到正确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同样可以彻底治愈,对减少后遗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抗菌治疗:尽量选用最大剂量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药,首剂剂量加倍,从静脉推入或快速滴入。对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的疗程至少3周,而革兰阳性菌的脑膜炎的疗程至少2周。
(1)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GBS用药: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
耐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用药: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
葡萄球菌用药:可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或万古霉素;
厌氧菌用药: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铜绿假单胞菌用药: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先锋必)。
(2)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
现在多采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第三代头孢菌素,特别是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其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在新生儿黄疸时少用。用药:如头孢噻肟200mg/(kg·d)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100mg/(kg·d)等。
(3)脑室膜炎:于侧脑室注入抗生素。较多的国内外报道显示,脑室内给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用药:每次可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5mg,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10~50mg。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研究表明,当应用抗生素治疗化脑时,细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而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上述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减少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病死率,因此应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用药: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每次0.1~0.2mg/kg,首剂最好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15~20min应用,以后每6~8小时1次,维持2~4天。
3、血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推荐的剂量为500mg/(kg·d),共3~5天。可能的作用机制如下:
(1)提高血清和呼吸道IgG水平。
(2)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
(3)加强吞噬功能和Fc介导的黏附作用。
(4)激活补体系统。
(5)通过调理及抗原物异性抗体,增强患儿对细菌的免疫反应。
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有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呼吸短促等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输液早期,而且与静注速度有关。
4、降颅压用药:呋塞米每次1mg/kg静推,20%甘露醇每次0.5~1g/kg快速静脉滴注。颅内压明显增高时,两者可交替应用,但不主张多用,因多次使用易使脑脊液黏稠,增加炎症后的粘连。
5、硬脑膜下积液:明确硬脑膜下积液时,应进行硬脑膜下穿刺放液,每次不超过15ml,穿刺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