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钩虫病

钩虫病

概述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于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一并简称钩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发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病因
钩虫感染(95%):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两种钩虫,主要导致皮肤、小肠和肺发生病变。
皮炎:钩蚴性皮炎可见局部血管扩张、出血、血清渗出。在真皮内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在结缔组织、淋巴管和血管内有时可见到幼虫。
小肠: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造成多数出血点及小溃疡。常见者为散在、直径3~5mm的浅层出血或糜烂,其次为大块深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的出血性瘀癍。溃疡周围粘膜层、固有层及粘膜下层常有水肿及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肺:肺组织有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若有大量钩蚴移行,则可引起肺组织广泛炎症反应,甚至可形成肺小叶实变。
发病机制
1. 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 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以摄取粘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粘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病理改变:病理改变主要发生于皮肤、肺组织、肠组织等。
检查
幼虫所致的症状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血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内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肤后3~7天,幼虫随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数量较多,可出现咽痒、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有时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⑶急性钩虫病:是指短期内大量钩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钩虫病综合症。临床表现除上述皮肤及肺部损害外,部分患者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周,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此外,尚可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虫引起的症状
⑴消化系统的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⑵贫血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诊断
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 病原学诊断: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⑴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⑵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鉴别诊断
单纯钩虫感染的典型病人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胃癌、痔疮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相鉴别。
预防
钩虫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常用硫酸亚铁0.3~0.6g,每日3次,8~12周为一疗程;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每次20ml,每日3~4次。同时服用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或稀盐酸(1%稀盐酸)每次10~20滴,每日3次,以助铁剂的吸收。 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注,首剂以50mg开始,如无反应,以每日100mg深部肌肉注射。根据贫血的程度决定总量。输血仅运用临床孕妇或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者;已合并有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输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2、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两种钩虫对驱虫药物 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现将常用各种驱虫药物分别介绍如下。
(1)丙硫咪唑:本品适用于各型钩虫病,成人常用400mg顿服,隔10天再服1次。或每日200mg,连服3天。12岁以下儿童减半量。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副反应轻。
(2)甲苯咪唑:对虫卵发育亦有抑制作用。驱钩虫的成人剂量为每次100~200mg,日服 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连服3~4天。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治疗后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为75%~100%,平均为95%,美洲钩虫的阴转率为67.6%~86. 6%,平均为77.2%。阴转率尚与钩虫感染严重程度有关。甲苯咪唑微粒细粉的颗粒大小也影响疗效。药物的副作用轻微,极少数病例在用药后第2~3天出现轻微头昏、上腹不适、恶心、腹痛、腹胀等,为时短暂无需处理。但本药作用慢,能引起蛔虫游走,眼药后有口吐蛔虫现象,在大规模治疗中应予注意。如与噻嘧啶等药物合用可缩短疗程,并可提高疗效,防止蛔虫游走。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本药慎用。
(3)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成人常用量为10mg/kg,临睡前服,连服2~3天,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可在95%以上,美洲钩虫阴转率在85%以上。本药副作用轻,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对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肝炎,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咯血等患者慎用,妊娠早期应用本药可致流产。复方噻嘧啶则噻嘧啶与酚嘧啶混合压片,每片含两者各150mg,每日2次,每次3片,连服2天,疗效优于噻嘧啶。
近年来认为氟苯咪唑(100mg/日,连服3~4天),丙氧咪唑(oxibendazole)10mg/kg,每日1次,连服2~3天均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目前驱虫药物种类多、难以确切评价药效,通常集体治疗以采用噻嘧啶或复方噻嘧啶、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为宜。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3、钩蚴移行症的治疗
钩蚴进入皮肤后24小时内、尚有大部分停留在局部,故可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
(1)采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加70%二甲亚砜水溶液100ml)。轻者一天涂擦3次即可,重症需连续涂药2天才获效。
(2)局部热疗
①热浸法
把手脚发痒的部位浸在53℃的热水中,感到太烫时,可抽出水外稍歇几秒钟,马上再浸下去,这样反复操作20分钟左右(要不断加热水保持原来温度)。
②热敷法
用多层纱布或棉布做成布垫,浸于53℃左右的热水中,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发痒之处,每分钟换一次布垫,连续10分钟。
钩虫病中医治疗
1、初期
①皮肤受邪
【治法】杀虫解毒,祛风止痒。
【方药】内服羌活胜湿汤配合桃叶泄春汤熏洗。羌活胜湿汤重在祛风胜湿、解表散邪。方中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防风、藁本发汗止痛而祛肌表风湿;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协调诸药。配用桃叶泄春汤熏洗,既促进发表排虫之力,又有桃叶、苦参胜湿解毒,杀虫止痒。二方共用,取效尚速,可防止虫邪侵犯于肺。
②虫邪犯肺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杀虫。
【方药】止嗽散合紫金丹。方中荆芥、白前、桔梗、陈皮宣肺化痰,百部、紫菀理肺止咳,百部尚能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杀虫作用。如见寒邪偏盛,痰呈白色泡沫状者,加半夏、茯苓、桂枝,亦可改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如病从热化,痰中带血,痰稠难咯者,加瓜蒌、川贝母、知母,以润肺止咳。
2、后期
(1)轻证
①湿困虫伏
【治法】燥湿健脾,消积杀虫。
【方药】榧子杀虫丸加减。方中榧子、红藤、百部、苦楝根皮、雄黄、大蒜均为杀虫解毒之品;用槟榔行气导滞。如兼腹胀满者,用雷丸枳实汤。方中雷丸、鹤虱、苦参、槟榔、金铃子杀虫消积;枳实、广木香行气导滞,且槟榔、金铃子亦有行气之功,故既可杀虫又可消胀。如系单纯钩虫感染,未夹杂蛔虫、鞭虫等,则用雷丸粉杀虫。
②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厚朴、苍术、陈皮、燥湿健脾。甘草、大枣和中补血。加减:如有腹胀疼痛者,系钩虫扰胃,气机失调,加鹤虱、苦楝根皮,以驱虫止痒。
(2)重证
【治法】补益气血为主。
【方药】八珍汤加减。方中用人参、熟地甘温益气补血;白术、茯苓健脾法湿,助人参补 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炙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效。 如心脾两虚者,可用人参归脾丸;体力稍复,而虫未去者,可用雷丸粉或炒榧子杀虫,炒榧子每日嚼服,此药无毒,驱钩虫而不伤正气,可连用一周以上。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