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概述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是指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因常在水稻种植时发生,所以又称稻田皮炎。在许多国家,常因在淡水湖或半咸水海游泳后发生,故称游泳痒,日本人称湖岸病。在中国,从东北至广东,从东部沿海至西南,水稻种植区均见该病。能引起本病的血吸虫种类颇多,但在中国主要是寄生于鸭类的包氏毛毕吸虫和寄生于牛、羊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尾蚴。因人不是这些血吸虫的适宜寄主,尾蚴钻入皮肤后可于局部组织内被杀灭,即使进入血液流到肺部,也不能存活。尾蚴侵入后分泌的蛋白酶及尾蚴死亡后释出的蛋白质和多糖均具抗原性,可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皮炎。

病因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检查

该病多发生于与水面接触的皮肤部位,与尾蚴常在水面活动的习性有关。在稻田劳动时罹患的皮炎,主要发生于两小腿、两前臂及手背、足背等部位。皮肤与含有尾蚴的疫水接触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剧痒,继而出现红斑和较硬韧的丘疹,周围有明显的红晕;严重者,丘疹扩大融合成风团块,甚至形成水疱。然后,症状逐渐消退,脱痂。因患部奇痒被搔破可继发感染或糜烂。若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受尾蚴感染后,皮炎症状也愈加严重。一般而言,禽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炎症状较畜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更为明显而剧烈。

诊断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预防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痒、抗过敏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止痒药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薄荷酚洗剂等;重者加用抗组胺药或其他镇静药。   

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中医治疗

(1)急性期:发热微恶寒,持续不退,腹痛、腹胀、腹泻,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杀虫。

方药:青皮、川朴、半夏、苹果、茯苓、柴胡、茵陈、黄芩、滑石(包煎)、甘草、薏苡仁、生山栀、槟榔、苦参、半边莲。

(2)慢性、晚期血吸虫病

①湿阻气滞血淤:腹胀、腹痛、腹泻,大便不爽或有脓血,腹部症块。舌紫苔白,脉濡缓。

治法:化湿理气、活血消症。

方药:柴胡、枳壳、赤白芍、甘草、茯苓、猪苓、泽泻、川朴、茵陈、川楝子、元胡、制乳没、郁金、冬皿皮、炮山甲。

②肝郁脾虚:胁腹胀痛,乏力倦怠,

食欲不振,便溏腹泻,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柴胡、枳壳、白芍、白术、木香、茯苓、甘草、香附、神曲、郁金。

③肝肾阴虚:胁腹胀痛,口干,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红,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活血。

方药:枸杞子、生热地、沙参,麦冬、当归、赤芍、川楝子、郁金、鳖甲(先煎)。

④脾肾阳虚:腹胀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华,舌淡,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淤行水。

方药:熟附子、肉桂、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泽兰、白术、猪苓、大腹皮、冬瓜皮、莪术、木香、鳖甲(先煎)。

(3)单方验方:鸦胆子仁o.3克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疗程1个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