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又称肺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属躯体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类,主要是由于各种肺部疾病引起呼吸生理学、血液学和脑代谢等多方面的改变,产生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脑缺氧而致精神障碍,其发生与血液酸碱度降低,高碳酸血症及缺氧有密切关系。

肺性脑病(pulmonary-encephalopathy)是指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功能不全,出现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又称呼吸性脑病。

病因
外源性病因(10%):

(1)吸入存在于空气中的特异和非特异性物质,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屑,药物,某些食物(奶,海鲜品)等,这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抗原性,在人体内发生变态反应。

(2)气温,湿度,空气离子等成分中每个因子的变化,可对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构成应激源。

内源性病因(15%):

(1)神经机制功能异常,如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α-肾上腺素能效应增强和(或)β-肾上腺素能效应低下等,均可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和哮喘发作。

(2)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3)在所有支气管哮喘中,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应激)对哮喘的发生,发展与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统计表明,仅单一精神因素促发哮喘者为15%,变态反应伴有精神因素者占50%,此外,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这会进一步影响哮喘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使发作更为频繁和持续,另外,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如吸烟,嗜酒,过劳等都可以诱发哮喘,据调查哮喘病人的家庭成员中(主要是母亲)有神经质者较多(感情用事,敏感,过分溺爱等)可导致患儿依赖性强,敏感,懦弱的个性,这在因哮喘发作伴发的精神障碍的发生上也起着一定作用。

病理生理改变(25%):

本病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CO2潴留和脑缺氧,被称为CO2中毒,CO2麻醉或呼吸性酸中毒,一般慢性呼吸功能障碍时,心脏功能也受到影响,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当遇到天气的急剧变化,过度劳累,肺部感染或遇有某些应激因素时,会加重肺功能的负担,出现肺功能不全,换气不足等,即可出现肺泡PO2减低,PCO2增高,由于动脉血PCO2增高,pH降低出现高碳酸反应和电解质紊乱等,发生呼吸性酸中毒,进而陷入CO2麻醉,导致脑组织低氧,出现脑水肿,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引起精神障碍,因此,多数学者认为pH降低是肺性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引起本病的原因众多,除肺部慢性疾病外(慢性肺气肿,慢性气管炎,肺纤维症,肺结核等),其他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如侧索硬化,肌萎缩,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脊椎侧弯症,心力衰竭,颅压增高症和特发性肺泡换气症等也可引发,感染是重要的促发因素。

检查

临床上所有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产生,均与肺功能不全高度相关。

1.支气管哮喘伴发的精神障碍

(1)情绪障碍型,患者在发作时常伴有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2)抑郁-妄想型,可出现妄想,内容以被害,关系,罪恶等为主,可伴有幻听,也常伴有轻度意识模糊。

(3)癫痫样意识障碍型,多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癫痫小发作,患者在哮喘发作时还可伴有癫痫样抽搐,哮喘与意识障碍消长是平行的,预后一般良好,有观察表明,哮喘发作与某些功能性精神病可能有拮抗作用,如有些学者提出躁狂抑郁症患者患支气管哮喘者少,但也见有两种疾病同时发生者。

2.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的精神症状以意识障碍最为多见,开始表现为意识混浊,嗜睡,常在吃饭,谈话中发生,呈间歇性,当嗜睡向清醒恢复过程中,可出现朦胧状态,若病情进一步加剧进入昏睡,由昏睡可转变至谵妄,错乱,严重时可陷入昏迷,也可从一开始就呈现为谵妄或精神错乱状态,病情可反复波动,几种状态可交替出现,也可突然转入昏迷,还有部分病人的意识障碍不明显,或仅轻度改变,突出表现为猜疑,焦虑不安,片断幻视,幻听和被害妄想等,少数病人可出现情绪抑郁,或表现欣快,轻躁狂症状等,这些症状往往短暂存在或呈阵发性,某些病人可有部分自知力。

(1)意识障碍:多见于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由嗜睡转入意识模糊,如有肺部感染,可出现谵妄状态,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当病人意识混浊或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可出现兴奋,烦躁,动作缺乏目的性,手抓摸,定向障碍,言语零乱,恐怖性视幻觉,片断妄想等,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常有波动,有时呈间歇性清醒,随躯体疾病好转,意识也逐渐转为清晰。

(2)精神分裂样表现:多出现在意识障碍消失后或发病初期,表现为欣快话多,兴奋躁动,思维散漫,常伴有轻度意识障碍,幻觉妄想状态,仅可出现短暂,片断幻视,幻听和被害妄想,有的则表现为刻板言语和木僵,少数病人有癔症样发作。

(3)焦虑抑郁状态:如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低沉,自责自罪及悲观厌世等,类同焦虑症,抑郁症,要认真加以鉴别。

(4)在高龄或有动脉硬化者,当意识障碍消除后,可能发生欣快,多言,近事遗忘,虚构,错构等Kosakov综合征或痴呆状态。

(5)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常见有扑翼样震颤,痉挛发作,肌阵挛,锥体束征,眼球运动障碍,眼底静脉扩张,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等,后期可有癫痫样发作。

(6)症状分期:1期:精神运动性抑制,思睡,朦胧或嗜睡,轻度躁狂表现,偶有扑翼样震颤等;2期:昏睡,幻觉,妄想,谵妄,扑翼样震颤等;3期:错乱,视盘水肿,锥体束症,痉挛发作,肌阵挛等。

诊断

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为临床上表现为意识障碍,智能减退或遗忘综合征者,均应考虑到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可能,但单凭精神障碍不能作为器质性精神病的定性或定位诊断,必须要做出病因学,分类学的诊断,诊断的确立必须具备有以下几点:

1.有躯体疾病的依据,有确诊为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功能不全或严重呼吸衰竭,具有呼吸困难,发绀和水肿等的症状。

2.明确精神症状的存在与否,如精神活动减少,如领悟困难,反应迟钝,定向不全和嗜睡,朦胧,兴奋等症之一者;嗜睡及朦胧向昏睡或昏迷移行,必要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及脑电图弥漫性高幅慢波等改变。

3.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躯体病的进展有时间上的联系,一般躯体病在先,精神症状发生在其后,但有些躯体病的早期难以发现,比较隐蔽或未能引起注意,而造成了精神症状出现在先的假象。

4.精神症状常随基础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

鉴别诊断

主要是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鉴别十分重要,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有时在一些器质性病因不明显的病例鉴别甚为困难,如上所述躯体疾病有时会出现一些功能性精神疾病症状,如焦虑,抑郁,类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此时要区别是躯体疾病伴发的器质性精神障碍,还是为其所诱发的精神疾病;当躯体疾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时,是由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是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所致;既精神分裂样表现需要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临床往往很难区分,而且两者也常常是共存的,症状性精神障碍实质是指前者,两者的鉴别主要依靠医生掌握全面的病史(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史),根据慢性肺部疾病史,肺功能不全及阵发性精神紊乱,病程中可能出现的意识障碍,仔细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及内分泌等实验室阳性发现,进行综合判定以资鉴别。

预防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消除诱发肺性脑病的各种因素,包括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纠正酸中毒、减轻或消除脑水肿;禁用或慎用麻醉药、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预防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气胸、血压下降等的发生;加强通气功能,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控制感染并戒除吸烟等陋习。支气管哮喘者急性期还需用解痉、平喘药,以控制发作;同时祛除发作诱因如控制感染等。缓解期可进行特异性脱敏,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如激素等;缓解期可进行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和应用免疫增强剂。在大多数病例中在采取相应的病因疗法后,由于呼吸道原发疾病得到控制,精神障碍亦随之缓解。   

2.精神障碍的治疗

在精神障碍的处理中,禁用麻醉剂及催眠剂。有意识障碍时,如兴奋躁动较轻,不必应用抗精神病药,以免进一步抑制呼吸功能。对兴奋、谵妄状态等采取少量舒必利等药为宜。兴奋过剧时可肌注地西泮(安定)或氟哌啶醇。意识清晰者为控制精神症状可口服小剂量奋乃静或氯氮平等。对意识障碍不需应用镇静药;对精神分裂样症状可给予利培酮、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物;对伴焦虑、抑郁症状者可采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剂。但均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以不产生严重嗜睡为宜,并严密注意药物的其他不良副作用。   

3.支持疗法

如以意识障碍为主,则需同时施行支持疗法,包括能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的补充。可用促进脑代谢药如三磷腺苷(ATP)、辅酶A、胞磷胆碱等。   

4.心理治疗

应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但一般需在急性期缓解后或等意识障碍恢复后,患者能接受时在施行。心理治疗手段视精神障碍的种类而定。支气管哮喘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成分较大者,暗示治疗可缓解发作。家庭治疗,如矫正家庭成员的育儿态度,也颇为重要。

5.加强护理

护理工作中既要注意对躯体疾病的护理,又要做好精神科的特殊护理。环境和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对有意识障碍的病人特别要注意安全护理。良好的护理直接关系到躯体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和结局。

预后

参见呼吸系统有关章节。本病常常由于呼吸道原发疾病得到控制,精神障碍亦随之缓解。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