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国家卫生院组织修订的“哮喘的全球防治战略”(2002)中对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遗传因素:
哮喘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状的,具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特征为:①外显不全,②遗传异质化,③多基因遗传,④协同作用,这些就导致在一个群体中发现的遗传连锁有关,而在另一个不同的群体中则不能发现,哮喘遗传学协作研究组 (CSGA)研究了3个种族共140个家系,采用360个常染色体上短小串联重复多态性遗传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将哮喘候选基因粗略定位于5p15;5q23-31;6p21-23;11q13; 12q14-24.2;13q21.3;14q11.2-13;17p11.1q11.2;19q13.4;21q21和2q33,这些遗传学所鉴定的染色体区域可能含有的哮喘遗传易感基因大致分3类:①决定变态反应性疾病易感的HLA-Ⅱ类分子基因遗传多态性(如6p21-23);②T细胞受体(TcR)高度多样性与特异性IgE(如14q11.2);③决定IgE调节及哮喘特征性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基因及药物相关基因,(如11q13,5q31-33)5q31-33区域内含有包括细胞因子簇(IL-3,IL-4, IL-9,IL-13,GM-CSF),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L),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等多个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对IgE调节以及对哮喘的炎症发生发展很重要,因此5q31-33又被称为“细胞因子基因簇”。
上述染色体区域的鉴定无一显示有与一个以上种族人群存在连锁的证据,表明特异性哮喘易感基因只有相对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环境因素或调节基因在疾病表达方面,对于不同的种族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提示哮喘和特应症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基础,这些遗传学染色体区域很大,平均含>20Mb的DNA和数千个基因,且目前由于标本量的限制,许多结果不能被重复,可见,寻找并鉴定哮喘相关基因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变应原:
哮喘最重要的激发因素可能是吸入变应原。
(1)室内变应原:屋螨是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室内变应原,是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见的有4种:屋尘螨,粉尘螨,宇尘螨和多毛螨,90%以上螨类存在屋尘中,屋尘螨是持续潮湿气候最主要的螨虫,主要抗原为DerpI和DerpⅡ,主要成分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或酪氨酸蛋白酶,家中饲养宠物如猫,狗,鸟释放变应原在它们的皮毛,唾液,尿液与粪便等分泌物里,猫是这些动物中最重要的致敏者,其主要变应原成分feldl,存在猫的皮毛及皮脂分泌物中,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危险因子,蟑螂为亚洲国家常见的室内变应原;与哮喘有关的常见为蟑螂美洲大蠊,德国小蠊,东方小蠊和黑胸大蠊,其中以黑胸大蠊在我国最为常见,真菌亦是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的变应原之一,特别是在阴暗,潮湿以及通风不良的地方,常见为青霉,曲霉,交链孢霉,分支孢子菌和念珠菌等,其中链格孢霉(Alternaria)已被确认为致哮喘的危险因子,常见的室外变应原:花粉与草粉是最常见的引起哮喘发作的室外变应原,木本植物(树花粉)常引起春季哮喘,而禾本植物的草类和莠草类花粉常引起秋季哮喘,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为豚草花粉;北部主要为蒿草类。
(2)职业性变应原:可引起职业性哮喘常见的变应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异氰酸盐,邻苯二甲酸,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乙二胺等。
(3)药物及食物添加剂: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水杨酸酯,防腐剂及染色剂等食物添加剂也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蜂王浆口服液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国家和地区广泛用来作为健康保健品的食物,目前已证实蜂王浆可引起一些病人哮喘急性发作,是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促发因素:
(1)大气污染:空气污染(SO2,NO)可致支气管收缩,一过性气道反应性增高并能增强对变应原的反应。
(2)吸烟:香烟烟雾(包括被动吸烟)是户内促发因素的主要来源,是一种重要的哮喘促发因子,特别是对于那些父母抽烟的哮喘儿童,常因吸烟引起哮喘发作。
(3)呼吸道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婴儿支气管病毒感染作为哮喘发病的启动病因尤其受到关注,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以及某些肠道病毒,与成人哮喘有关的病毒以鼻病毒和流感病毒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则与儿童哮喘发作关系密切,合胞病毒是出生后第一年的主要病原,在2岁以下的感染性哮喘中占44%,在大儿童哮喘中也有10%以上与其感染有关,有人报道:RSV感染后的近100%的哮喘或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上皮细胞有IgE附着,因急性RSV感染住院的儿童在10年后,有42%发生哮喘。
(4)围生期胎儿的环境:妊娠9周的胎儿胸腺已可产生T淋巴细胞,第19~20周,在胎儿各器官中已产生B淋巴细胞,由于在整个妊娠期胎盘主要产生辅助性Ⅱ型T细胞(Th2)细胞因子,因而在肺的微环境中,Th2的反应是占优势的,若母亲已有特异性体质,又在妊娠期接触大量的变应原(如牛奶中的乳球蛋白,鸡蛋中的卵蛋白或螨虫的Derp I等)或受到呼吸道病毒特别是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即可能加重其Th2调控的变态反应,以至增加出生后变态反应和哮喘发病的可能性。
此外,在妊娠晚期体内摄入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将影响前列腺素E的生成,对Th2细胞调控的变态反应可能有关,母亲在妊娠期间吸烟肯定会影响胎儿的肺功能及日后发生喘鸣的易感性。
(5)其他:剧烈运动,气候转变及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哮喘。
发病机制
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机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同时气道结构细胞特别是气道上皮细胞与上皮下基质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气道神经调节的异常均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也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气道炎症,在环境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使炎症加重,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症状性哮喘。
1、免疫学机制
免疫系统在功能上可分为抗体介导和细胞介导的免疫过程,均参与炎症的发展,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而T淋巴细胞,除了控制B细胞的功能外,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炎症前效应,免疫反应一个关键步骤是T细胞被抗原激活,这一过程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抗原传递作用实现。
(1)Th1/Th2机制:最近几年,对T辅助细胞功能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认为:诸如哮喘一类变态反应是由Th2细胞驱导的,对无害抗原或变应原的一种高反应,CD4 T辅助细胞按其功能分为两群:Th1和Th2,Th1和Th2均分泌白介素-3(IL-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Th1主要合成释放干扰素(IFN),白介素-2(IL-2),调节免疫抗感染的功能;Th2则主要生成IL-4,IL-5,IL-10及IL-13等,主要调控变态反应,IFN-r及IL-4分别为Th1和Th2特征性细胞因子,IL-4是Th2细胞选择性发育及扩增的必需细胞因子,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IgE依赖于IL-4的存在,IL-4及IL-4受体α链的表达,是抗原激发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黏液过度分泌及气道高反应性等哮喘特征性气道炎症的基础,IL-13是与IL-4密切关联的细胞因子,亦能与IL-4受体α链结合,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研究提示:抗原促发急性哮喘发作的细胞因子机制可能主要通过经IL-4受体α链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起效应的。
如上所述,作为调节免疫抗感染功能的Th1细胞与调控变态反应功能的Th2细胞在体内呈现一种相互约束,相互消长的平衡状态。
IFN-α,IL-12可促使活化的Th0细胞向Th1方向发育,而IL-4则促使其向Th2方向发育,在Th1占优势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I型糖尿病患者中,其哮喘发病率较低;动物实验表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由变应原激发的I型变态反应受到抑制,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可活化Th1功能,新生儿或出生2个月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使Th1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增强,其可能机制是,在妊娠早期的胎儿其单个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CDl4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的高亲和力受体,它在启动非特异性的先天细菌感染免疫反应中是一个关键因子,而卡介苗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脂多糖,尽管胎儿处于Th2占优势的环境,但细菌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可激活CDl4,提高Th1功能。
在Th2细胞的调控下,可通过分泌的IL-4调控B淋巴细胞生成特异IgE,后者进一步结合到存在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使之呈现致敏状态,一旦再暴露于同种抗原,抗原与细胞表面特异性IgE交联从而导致炎性介质释放的链式反应,组胺,白三烯类物质包括LTB4,LTC4,LTD4及LTE4等是早期及迟发相反应的主要炎性介质,这些介质可引起气道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平滑肌痉挛及黏液分泌亢进,这种反应是即刻产生的,这就是“T细胞调控,IgE依赖”机制,最近研究表明,IgE还可介导抗原提呈,使Th0细胞向Th2方向发展。
Th2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IL-4,IL-13,IL-3,IL-5等)直接引起各种炎症细胞的聚集及激活,以这种方式直接促发炎症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分泌主碱基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以及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均可进一步加重炎症过程(T细胞调控,非IgE依赖机制)。
(2)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是肺内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研究表明:这些树突状细胞启动了呼吸道Th2细胞的发育,由血循环中来的树突状细胞在气道黏膜内形成一个网络,摄取并处理吸入抗原,继而移行到局部淋巴结,把处理过的抗原传递给CD4 T细胞,呼吸道树突状细胞,或称之为DC2细胞,是在表型上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表达低水平的表面MHCⅡ类抗原,产生IL-10,但仅生成极小量IL-12;此种局部细胞因子内环境,使CD4 T细胞偏向Th2方向发育,相反,外周淋巴器官的树突状细胞,是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能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抗原并产生IL-12,诱导Th1方向的分化,如果CD4 T细胞被抗原激活是在存在IL-12的环境下,细胞将向Th1群体分化;而在IL-4的环境下则向Th2方向发展,研究还发现:黏膜DC2细胞,能以一种非IL-4依赖方式,刺激Th2细胞分化,提示某些所谓内源性哮喘可能是通过此途径致病的。
(3)GATA-3和C-Maf:GATA-3是一种T细胞发育,Th2分化以及Th1/Th2平衡的关键调节因子,GATA-3属GATA转录因子家族,它能结合到WGATAR(W=A/T,R=A/G)DNA序列;IL-5启动子中存在这样一个GATA结合位点,在非Th2环境内,单一的GATA-3便足以激活IL-5启动子,诱导IL-5基因的转录,非活化态的CD4 T细胞表达低水平的GATA-3 mRNA,当细胞向Th2分化时,GATA-3表达显著上调;而当细胞朝向Th1方向发展时,GATA-3表达则显著被下调,发育中的Th1如过度表达GATA-3能导致IL-12受体β2亚单位表达受阻,并同时使IFN产生障碍,研究证实:GATA-3控制Th2活性通过诱导Th2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并且诱导Th细胞偏向Th2功能分化,在哮喘患者气道中呈现显著的GATA-3表达增加,且此种表达增加是与IL-5表达及气道高反应性显著相关的,抑制GATA-3可导致局部及全身Th2反应迟钝,局部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黏液过度分泌)减轻,以及IgE生成显著减少。
转录因子C-Maf被定义为Th2特异因子;具有IL-4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作用,C-Maf阴性小鼠,IL-4生成受阻,但IL-5,IL-13表达正常,因而仍能产生正常水平IgE,此外,另一些转录因子:NF-KB,NF-AT,c/EBPB和AP-1对于Th2基因表达亦是十分重要的。
2、炎症细胞黏附机制
由于细胞因子激活毛细血管(静脉端)内皮微结构,也包括气道上皮,导致黏附分子活性增加,包括有E-选择素家族中的内皮-白细胞黏附分子-1,球蛋白超级家族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促进了各种白细胞在毛细血管壁的聚集,附壁及迁徙,导致炎症细胞在气道内聚集。
3、气道上皮与基质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哮喘的气道,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高度异常;结构上的改变包括柱状上皮细胞从它们附着的基底部分离,功能上的改变包括前炎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系列炎性介质生成酶的表达增加,在损伤的上皮结构下方,有上皮下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以及由此引起间质胶原沉积增厚及上皮下基底膜密度的增强,哮喘气道上皮此种特征性病理改变,可能是与调节上皮损伤修复的主要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受损,继而由此介导了上皮非正常修复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异常可能引起生长因子群之间的平衡改变,如促进表皮生长的EGF生成减少而使转移生长因子(TGF)表达增高,后者可促进基质成纤维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增殖,此外一些参与气道收缩及重塑的重要因子如内皮素-1,还具有促进炎症因子表达的效应,使上皮修复持续活跃并趋向一种非正常愈合的过程,在Th2细胞因子局部内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上皮间充质营养单位之间的交流发生改变,上皮下成纤维细胞被活化使过量基质沉积,不仅如此,活化的上皮细胞与上皮下成纤维细胞还可生成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导致气道重塑,并向全气道扩展,由此推测,保护气道黏膜,恢复正常上皮细胞表型,可能在未来哮喘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4、气道的神经调节机制
哮喘病人的气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降低,过去认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进一步研究证实,气道的神经调节除了经典的胆碱能和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外,还存在着非胆碱能,非肾上腺能神经系统,这些神经末梢可释放一些神经肽类,其中P物质,神经激肽A,神经激肽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过度,血管通透性增强;另一些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肠肽(VIP)及氧化亚氮(NO)可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此中NO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正常情况下主要产生构建型NO(cNO),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刺激气道上皮细胞产生的诱导型NO(iNO),则可使血管扩张,加重炎症过程。
5、病理
广泛的气道狭窄是产生哮喘临床症状最重要的基础,气道狭窄的机制包括: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慢性黏液栓形成,气道重塑及肺实质弹性支持的丢失。
哮喘发病早期或急性发作时产生的气道狭窄,多为气道平滑肌收缩和黏膜水肿,此时很少发现器质性改变,气道狭窄有较大的可逆性;随着病情持续,黏膜水肿进一步发展,且由于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黏液分泌亢进,可出现慢性黏液栓形成,此时临床症状持续且缓解不完全,若哮喘反复发作,即可进入气道不可逆阶段,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肥大,气道上皮细胞下的纤维化及气道重塑,及周围肺组织对气道的支持作用消失,此时即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效果仍较差。
1、症状
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症状的特点是可逆性,即经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部分自然缓解,当然,少部分不缓解而呈持续状态,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不少患者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规律,每天凌晨2~6时发作或加重,一般好发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部分女性(约20%)在月经前或期间哮喘发作或加重,要注意非典型哮喘病人,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2、体征
体征是呼气哮鸣音,与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和消失,一般来说,哮鸣音越高,细,出现于呼气末期,哮喘症状越严重,发作期可有肺过度充气和体征如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等,呼吸辅助肌和胸锁乳突肌收缩增强,严重时可有发绀,呼气相颈静脉怒张,奇脉等,部分危重病人,气流严重受限,喘鸣音消失,呈现“沉默肺”。
诊断标准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2008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哮喘病的诊断标准是: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5%以上 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
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以上1-4条或4、5条者,可确诊为支气管哮喘。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参考词条或相关著作。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和严重度分级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期是指在4周内哮喘的症状间有发作。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就诊当时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一段时间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需要用药物和肺功能情况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
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常有呼吸困难和喘鸣,伴有呼气流量降低。对病情严重程度作出正确评估,是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的基础。对重症哮喘的认识,是避免哮喘引起死亡的关键。
鉴别诊断
1、左心衰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
过去成为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其发病机制与病变本质则与支气管哮喘截然不同,为避免混淆,目前已不再用“心源性哮喘”一词。患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罗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病情许可做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有助于鉴别。若一时难以鉴别,可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静脉注射氨茶碱缓解症状后,进一步检查,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类药物,假如是冠心病等而非哮喘,肾上腺素可造成心肌缺氧进一步加重,加剧病情,吗啡则会抑制呼吸,造成更为严重的呼吸困难。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史,喘息长年存在,有加重期。患者多有长期吸烟或接触有害气体的病史。有肺气肿体征,双肺或可闻及湿罗音。但临床上严格将COPD和哮喘区分有时十分困难,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口服或吸入激素做治疗性试验可能有所帮助,因为哮喘患者对激素反应好,而COPD患者则较差。目前也有学者主张COPD患者应该吸入激素治疗。应该注意,COPD也可与哮喘合并同时存在。
除此以外,尚需与胸腔外上气道疾病(比如气管的良恶性肿瘤、异物等)、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气管支气管软化及复发性多软骨炎、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支气管内膜结核等。
支气管哮喘西医治疗:
一、治疗
主要包括:抗气道炎症的药物,支气管扩张药和特异免疫治疗,抗炎药物能抑制及预防气道炎症的发展,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扩张药可缓解气道阻塞的症状,目前认为,单用支气管扩张药作对症治疗,特别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病人是不利的,由于支气管舒张,更多变应原进入气道,若不同时给予抗炎药物进行有效的抗炎,气道炎症会不断加重,这是长期单纯使用气道解痉药物可不断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再者中重度哮喘患者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气道重塑,其气道高反应性不仅与炎症有关,而且和管壁增厚,平滑肌增殖导致管腔狭窄有关,此时必须同时应用抗炎和解痉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1、抗炎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药,以及色甘酸等。
(1)糖皮质激素:
①抗炎机制:糖皮质激素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几乎可以抑制哮喘气道炎症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A.抑制炎症细胞在气道黏膜的迁移聚集;B.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C.抑制转录因子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生成;D.减少微血管渗漏;E.提高气道平滑肌β2受体的反应性,糖皮质激素的吸入疗法已成为支气管哮喘抗感染治疗中最主要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氟尼缩松(flunisolid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A),布地奈德(budesonide BUD),倍氯米松(二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diproprionate FP)和莫米松(糠酸莫米松),在国内常用的是BUD,BDP和FP,由于在皮质醇的C16α,C17α部位引入亲脂性基因,增加了药物在气道局部的沉积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同时,减慢药物从肺脂质间隙中的释放,延长其在局部抗炎作用的时间。
②应用方法(每周减5~10mg),对于必须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才能控制症状者,建议泼尼松(龙)用量控制在≤10mg/d。
对于少数口服糖皮质激素仍有反复发作或激素依赖型患者,由于症状控制差,可以考虑试用缓释糖皮质激素肌注,如曲安奈德(丙去炎松)40mg或丙酸倍他米松7mg缓释剂,每个月1次,待症状得以控制,再用糖皮质激素吸入维持,由于此种缓释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较强,并有明显的致骨质疏松的作用,如果采用长期每月注射1次的方法,尽管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但带来的危害(月经失调,骨质疏松以致出现骨折,高血压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生长缓慢)是极大的,因而一般不超过2次注射,儿童更不应使用。
(2)白三烯拮抗药:
①作用机制: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加氧酶途径形成,是由哮喘炎症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它们可在多个途径加重哮喘的发病,如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较组胺强1000倍),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聚集,浸润及活化,增加气道黏液生成,降低纤毛运动能力等,因而是最重要的炎性介质,抗白三烯的药物有2种作用途径:A.抑制白三烯合成,如5-脂加氧酶(5-LOX)抑制剂齐留通(zileuton);B.白三烯受体抑制药,如扎鲁斯特zafirlukast(商品名安可来accolate)和孟鲁司特montelukast(商品名顺尔宁singulair)。
目前常用的是白三烯受体抑制药,能竞争性地与白三烯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白三烯,特别是LTD-4的炎性作用,有效性防止因抗原,冷空气吸入及运动等诱发的气道痉挛,亦可使哮喘患者接受抗原刺激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减少,同时可减轻气道平滑肌收缩,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具有抗炎及平喘的双重作用,当然其抗炎作用较糖皮质激素弱,该药物在以下三种情况使用有其优越性:A.对阿司匹林哮喘患者或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B.激素抵抗型哮喘或拒绝使用激素的哮喘病人;C.严重哮喘时加用抗白三烯药物以控制症状或减少激素的需要量。
②用法:目前国内常用的白三烯受体抑制药为安可来(accolate)20mg,2次/d,及顺尔宁(singulair成人l0mg 1次/d,儿童5mg 1次/d)。
(3)色甘酸:该药除了作为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外,还具有抑制炎症细胞活化,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在抗原支气管激发试验前给药,可以同时抑制支气管痉挛的速发反应和迟发反应,该药对儿童的效果较好,副作用少,其气道抗炎作用不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型为定量雾化剂(5mg/揿)5~10mg,3~4次/d。
2、支气管扩张药
(1)β2受体激动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支气管解痉药。
①作用机制: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salbutamol舒喘灵),特布他林(turbutaline博利康尼),非诺特罗(fenoterol酚丙喘宁),丙卡特罗(procaterol美喘清)等,能选择性的与β2受体结合,从而引起气道平滑肌松弛而舒张支气管,部分β2受体激动药还能促进黏液分泌与纤毛清除功能,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激动β1受体所引起的肌肉震颤,心悸等,过量可致心律失常,选择性较强的β2受体激动药可减少这些副作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因对β2受体激动药选择性较弱,副作用较多,临床上应用较少,新一代的β2受体激动药沙美特罗(salmeterol)和福莫特罗(formoterol)通过延长侧链,与受体结合的时间更长,作用持续时间长达12h,适用于治疗夜间哮喘,且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抑制速发和迟发性的哮喘反应,与皮质激素合用时,由于能使皮质激素受体予激活,皮质激素又能增强β2受体活性,因而在抗炎及解痉方面均有协同作用,沙美特罗对β2受体的选择性更高(较沙丁胺醇高近80倍),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较少,但起效时间稍慢(约15min),福莫特罗不仅选择性高,而且起效较快(2min)。
根据其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剂型,β2受体激动药可分为4类(Politiek法):
②使用方法:β2受体激动药可通过口服,肌内,静脉,吸入等途径给药,其中以吸入最为常用,因其作用直接,起效迅速,所需药物剂量,副作用少,吸入方式包括气雾吸入,干粉吸入和雾化吸入,气雾吸入常通过定量气雾装置(MDI)给药,加用储雾罐(spacer)可提高吸入的效果;干粉吸入亦需特殊装置(如diskhaler,turbuhaler,spirohaler等),吸入方法较易掌握,但需一定吸入气流(>40L/min);雾化吸入需要射流雾化装置,病人只需平静呼吸吸入药物即可,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常用于重症患者或配合吸入欠佳(如老人,儿童等)的患者,值得一提的是吸入给药必须注意患者的吸入方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吸入方法将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
β2受体激动药的吸入目前主张按需应用,特别是轻中度患者,即出现症状时对症处理,无症状时的长期定期吸入没有必要,且可能降低β2受体的敏感性。
短效β2受体激动药口服治疗目前应用较少,但长效的β2受体激动药(如控释型的沙丁胺醇)( 沙丁胺醇),丙卡特罗(美全清,meptin)等,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可12h,班布特罗(bambeterol)可24h,尤其适用于需延长作用时间的患者,如夜间哮喘,但口服β2受体激动药需注意种族差异,按西方的常规剂量(沙丁胺醇,8mg,1次/12h)治疗,中国哮喘病人发生心悸,手颤等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约占1/3),因此推荐的用量约为国外的三分之二。
(2)茶碱类药物:
①作用机制:此类药物是一种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经典药物,近年的研究表明:茶碱治疗哮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减少环-磷酸腺苷及环-磷酸鸟苷的分解而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还具有拮抗腺苷受体,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和拮抗炎性介质,直接刺激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等作用,因此,茶碱既有解痉作用,又有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和对呼吸肌调节等作用。
②使用方法:对茶碱在哮喘中的治疗价值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一直有争议,这是基于教科书中强调的血药浓度必须达到10~20mg/L才有“肯定的支气管舒张”效果,而该浓度已接近中毒浓度,但近年国内研究表明,茶碱在较低血浆浓度(6~l0mg/L)时已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对改善生活质量有帮助亦有一定的抗气道炎症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值得临床医生注意的是,茶碱的药代动力学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茶碱有较低的清除率及较长的半衰期,因此用药剂量应相应降低,西方国家成人常规口服茶碱剂量为600~1600mg/d,我国哮喘患者即使口服600mg/d,亦有12%患者血浆茶碱浓度>20mg/L,因此,我国成人哮喘患者的推荐剂量为400~600mg/d,最好应用控释制剂,茶碱在不同种族的药代动力学有明显差异,因而,我国小儿茶碱的推荐剂量亦明显低于美国儿童。
茶碱的药代动力学非常复杂,多种因素影响茶碱的吸收和代谢过程,降低体内茶碱清除率的因素: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缺氧性疾病,新生儿,老年人,肥胖者,茶碱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西咪替丁等药物合用时以及高脂饮食;增加体内茶碱清除率的因素:茶碱与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异烟肼,利福平和其他肝微粒体酶诱导剂等药物合用时,低糖,高蛋白饮食以及吸烟。
为了减少毒副作用,有条件的最好作血清茶碱浓度监测,给每个患者制订一个具体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尽管茶碱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不能取代吸入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用其气道解痉的作用,特别在以下三种情况用药是可取的:①常规剂量皮质激素吸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需外加(联合)用药者;②病者习惯于使用口服药物者;③使用皮质激素吸入有困难或不方便者,如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3)抗胆碱药:
①作用机制:抗胆碱药物能抑制气道平滑肌M受体,阻止胆碱能神经兴奋导致的气道平滑肌收缩,同时亦可抑制节后胆碱能神经兴奋引起的黏液过量分泌,较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同时存在的哮喘(或称喘息性支气管炎),阿托品等全身应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因有明显的心血管和其他器官胆碱能受体的作用,副作用较大,故较少应用于支气管哮喘,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因是气道的局部用药,明显地减少了对心血管和其他器官胆碱能受体的作用,因而适用于治疗气道阻塞,异丙托品单剂量吸入约需15min才能起效,可维持6~8h,抗胆碱药与β2受体激动药联用,对支气管舒张作用明显增强(增加20%~30%),作用时间亦有所延长(延长1~1.5倍)。
目前正在发展新一代吸入型抗胆碱药物氧托品(oxitropium),对气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更强,维持时间可达10h,适用于夜间哮喘;而泰乌托品(tiotropium)对M3受体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和抑制作用,且维持时间长达15h,是较有希望的新型平喘药物。
②使用方法:常用剂量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为20~40μg雾化吸入,3~4次/d,泰乌托品10~20μg/d。
3、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又称脱敏疗法,更确切应为减敏疗法(hyposensitization),由于有60%~80%的哮喘发病与特异性变应原有关,特异免疫治疗(SIT)属临床上兼有治疗与预防性治疗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人们采用SIT治疗变应性疾病已有90年的历史,早年由于变应原提取物的纯度,注射剂量与脱敏疗程不规范,各单位的疗效差异甚大,且偶有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者,因此,有些国家如英国和一些地区一度禁止使用SIT治疗哮喘,近年来随着变应原提纯标准化及治疗方法的改进,SIT的安全性和疗效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肯定使用经标化变应原对变应性疾病(包括哮喘)作脱敏治疗的效果,指出SIT是惟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病因治疗方法,并可防止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同时还制定了变应原提纯的标化及治疗方案。
①SIT的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可能是:A.通过效应细胞生成IL-10并由此介导CD4+T细胞(Th细胞)反应性和凋亡;B.调节Th1/Th2平衡,使Th2优势向Th1偏移;C.诱导B细胞合成Ig从IgE向IgG(主要是IgG4)转换;D.直接抑制效应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②适应证与禁忌证:对于食物和药物过敏者一般不做SIT治疗,而采用避免接触法,SIT适用于有明显的诱因(皮试有少数强阳性变应原),通常伴有变应性鼻炎,特异性IgE抗体增高而常规治疗不满意者,或有季节性哮喘发作患者,或常规治疗虽有效,但由于无法避免接触变应原而常有发作者。
对于非变应性哮喘,变应原不明确的哮喘,慢性重症哮喘或特异性变应原皮试曾引起强烈过敏性反应者,以及妊娠,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采用SIT。
③变应原的选择与治疗方法:应结合病史,皮肤变应原试验或体外试验(总IgE和特异性IgE)选择主要的一种变应原进行脱敏,目前不主张用多种变应原混合物进行免疫治疗,SIT对尘螨,花粉及猫毛引起的变应性哮喘有肯定的疗效,不提倡使用不确定的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如屋尘,细菌,念珠菌和毛霉菌等。
A.常规免疫疗法:这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经典SIT,采用皮下注射法,分为起始治疗与维持治疗两个阶段。
目前国内SIT变应原起始浓度的确定通常根据变应原皮试估测法和终点滴定法。
采用SQ(standard quality)标准的变应疫苗治疗,起始浓度均为100SQ-U/m1,每周仅需注射1次,15周达到维持浓度(105SQ-U/ml),如果每周注射2~3次,即6周可达维持量,脱敏治疗的疗效与使用抗原的总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有关,治疗反应良好者,应坚持3~5年。
B.季节前免疫法: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例如花粉变应性哮喘,可以采用季节前脱敏疗法,在发病季节前3~4个月开始治疗,注射方法与常规免疫法的起始阶段相似,在发病季节来后即可停止治疗,至次年季节前3~4月再行脱敏治疗,这种治疗可以缩短疗程,疗效与常规治疗相似,一般认为连续4~5年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季节性哮喘症状明显缓解。
C.突击免疫疗法:临床研究发现在SIT的低剂量阶段,病人的症状并不能得到改善,也不能诱发体内免疫指标的改变,只有当注射总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足量的IgG和症状的改善,如何能使机体迅速达到疗效临界值而又不引起明显的副作用成为SIT的研究方向,由此提出突击免疫疗法,采用每天注射1次,1月左右达到维持量,也有的采用每天多次注射法,每0.5~2小时注射一次,每天注射3~8次,8天左右即可达到维持量,初步研究显示,突击免疫疗法的疗效与常规疗法相似,疗程大为缩短,但也有人认为突击免疫疗法可使副反应增多,对此疗法持怀疑态度。
D.口服免疫疗法:对患花粉症的儿童研究证实,口服免疫疗法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但口服免疫疗法需要大剂量的变应蛋白,大约是常规疗法的200倍,普遍推广难度较大,随着向植物转基因及表达的调控技术日益完善,口服免疫耐受有可能成为一种简单,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法。
E.舌下免疫疗法:使用灯芯草变应原提纯物舌下含服,结果发现哮喘与鼻炎症状显著改善,尘螨提纯物舌下含服对变应性鼻炎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对哮喘的治疗效果尚不肯定,与口服免疫疗法一样,舌下免疫疗法的副反应率极低,具有服用方便,依从性好的优点,有希望取代经典的皮下注射法,但尚需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④副反应:局部反应发生率约5%~30%,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润,肿胀,风团,瘙痒等,按注射发生时间分为速发性反应(30min内发生)与迟发性反应(6~24h后发生),一般持续数小时,迟发性反应可持续24~48h,发生局部反应时不必中断治疗,采用局部冷敷和口服抗组胺药处理,下次注射剂量不宜增加。
全身反应包括荨麻疹,结膜炎,鼻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全身反应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局部反应,但有个别报道死亡者,死亡率在1/10万以下。
SIT导致死亡的原因多与操作不当,误注过量或哮喘病情不稳定有关,另外,有些全身反应与变应原纯度不高有关,因此,进行SIT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采用标准化的变应原疫苗,在哮喘病情稳定后给药,在注射后至少观察30min,常备复苏的设备和药物,另有作者提出同时使用抗过敏药物可能增加患者对变应原注射的耐受水平,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因各种原因导致注射暂停,恢复治疗后应根据停止时间的长短调整剂量。
发生全身反应时,根据反应程度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或1:1000肾上腺素0.3~0.5ml皮下注射,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和支气管扩张药,如发生喉头水肿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一旦发生全身反应,下次注射应减少剂量,如是不明原因的过敏性休克必须中止治疗。
⑤存在的问题:我国已有l000多家医院开展SIT,但变应原制备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单位使用自制的变应原进行SIT出现严重的副作用,非标准化的变应原也是造成SIT失败及各个单位SIT疗效不一的重要原因;SIT起效慢,治疗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相当数量的患者中途停止治疗;并非所有变应性哮喘患者对SIT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尚不清楚哪类患者接受SIT治疗比较理想,起效以后最佳治疗期限多长?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赖于SIT治疗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及新型变应原疫苗的开发和利用。
⑥发展方向:
A.变应原的标准化:WHO关于变应原脱敏治疗的指导文件强调变应原的标准化是开展SIT的先决条件,变应原提取物的标准化对提高特异性诊断的准确性,增强SIT的疗效与安全性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目前广为接受的变应原提取物标准化方法为SQ标准,这个标准保证每一批产品含有所有相关变应蛋白,主要变应蛋白含量与生物效价一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制定抗原标准化的方法及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
B.重组变应原:理想的变应原疫苗应有高效价的免疫原性(即诱导T细胞无反应性),同时还具备无变应原性或低变应原性(即诱导产生IgE的能力及与IgE结合的亲和力),虽然标准化抗原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强SIT的疗效,降低副反应发生率,但单纯依靠传统的化学方法提取和修饰变应原很难达到上述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制重组变应原蛋白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三级结构分析和定点突变技术等手段,去除变应原的致敏表位或降低变应原的变应原性,这样获得的重组变应原缺乏或仅有非常低的IgE结合能力,但仍然有很强的T细胞刺激活性。
C.DNA疫苗:将带有变应原基因片段的质粒表达载体或“裸露DNA”导入小鼠肌肉,可以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导入极微量的变应原疫苗即产生持久的免疫效应,采用重组Derp5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肌注,小鼠肌细胞内可以检出Derp5的表达,持续6个月以上,并显著抑制变应原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IgE增高。
(2)非特异性免疫疗法:临床上,非特异性免疫疗法仅作为哮喘治疗的辅助方法,如注射细菌菌苗,核酸酪素,冻干卡介苗(卡介苗)及转移因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冻干卡介苗(卡介苗),动物研究显示冻干卡介苗(卡介苗)可以抑制变应原诱发的Th2反应和气道炎症,但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证实。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的人重组抗IgE单克隆抗体(rhuMAB-E25,omalizumab,Xo-1air)已完成Ⅲ期临床实验,用于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IgE单抗可使哮喘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口服激素用量和β-受体激动药吸入次数减少,并且可抑制抗原诱发的外周血嗜酸细胞和IgE增高,相信IgE单抗的上市将给变应性哮喘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还有人从抑制Th2细胞活化更上游的环节入手,当抗原递呈细胞与Th细胞相互作用时,除了通过Ⅱ型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Ⅱ)与T细胞受体结合外,还需通过共刺激分子(B7.2)与Th细胞上的CD28相结合,才能呈递抗原,使Th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系统),目前发展了CD28单克隆抗体阻止CD28与B7.2的结合,还有通过引入细胞毒性T淋巴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竞争与B7.2的结合,从而抑制Th细胞的活化,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
4、新发展的药物
目前新药发展有两个途径,其一,在现有药物类别中发展更有效的药物,如在吸入糖皮质激素中,除了丙酸氟替卡松,莫米松(糠酸莫米松)外,还发展如可以迅速在局部代谢的cvclenoside,在甲基黄嘌呤类中发展较少不良反应的恩苯茶碱(enprofilline),其支气管舒张作用较茶碱强5倍,其二是针对气道炎症及气道痉挛的发病机制发展的药物。
(1)作用于参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特别是来自Th2及嗜酸性细胞的IL-3,IL-4,IL-5,上皮细胞的IL-6,IL-8及与巨噬细胞共同分泌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目前采用重组抗IL-5单克隆抗体,IL-4可溶性受体(IL-4SR,抑制IL-4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对哮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采用IL-4SR(500~1500μg)静脉用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通气功能。
(2)细胞黏附分子阻滞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单克隆抗体可有效阻断灵长类经抗原致敏再激发引起的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气道高反应,特别晚期抗原(VLA-4)单克隆抗体亦有类似的作用,3-去偶氮腺苷可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ICAM-1诱导生成,从而抑制其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3)免疫抑制剂:针对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除了使用甲氨蝶呤(MTX)口服以外,在临床上还应用环孢素(环孢菌素A)小剂量环孢素(3~5mg/d),对激素依赖型哮喘肺功能有改善作用,但该药的肾毒性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目前正发展用于吸入疗法或发展一些可减少其肾毒性衍生物,如acrolimus(FK506)和rapamycin等。
(4)钾通道开放剂:钾通道开放剂由于既有平滑肌解痉作用,亦有抑制气道高反应性作用,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但由于该类药物常伴随产生血管扩张的不良反应如头痛,直立性低血压等,故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正发展吸入型的制剂,以减少其全身的副作用;或寻找对气道有选择性的钾通道开放剂,如BRL55834,加钠金钱草分离的一种高电导Ca2 激活的钾通道(BKca)等。
(5)选择性磷酸二酯酶(PDE)同工酶抑制剂:茶碱是第一代非选择性PDE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减少cAMP和cGMP的分解,目前正发展第三代的选择性PDE同工酶亚型抑制剂(多针对PDE3,4,5),减少心血管及胃肠的副作用,如PDE4抑制剂硫苯司特(tibenelast),咯利普兰(relipram),PDE5口服抑制剂扎普斯特(zaprinest)等,目前使用PDE3抑制剂奥布林龙(olprinone)给哮喘患者作雾化治疗,取得肯定的气道解痉效果,其副作用很小。
(6)神经源性炎症抑制剂:哮喘时气道感觉神经通过轴突反射释放神经肽,包括神经激肽(NK1 NK2)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纤维神经肽等可使气道平滑肌收缩,采用其抑制剂如NK1受体阻断剂CP99994,FK888等,临床试验显示其对高渗盐水和运动引起的气道收缩具有预防作用。
(7)中草药:我国的中草药如麻黄,洋金花等在国际上发展β2受体激动药和M受体阻滞剂中起到先驱的作用,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抑制变态反应,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调整Th1/Th2平衡等具有气道抗炎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当归,紫苏,地黄,大枣,甘草,雷公藤,信石等以及小青龙汤,加味三斋汤等,这将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5、哮喘的分级治疗管理
哮喘是慢性病,需进行长期的防治管理,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可随病情的变化升级或降级处理,其治疗管理的目标是
①达到控制症状;
②预防哮喘发作;
③尽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的肺功能;
④保持包括运动在内的正常活动;
⑤避免哮喘用药的副作用;
⑥预防发展成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⑦预防哮喘死亡。
(1)非急性发作期的分级治疗管理:根据GINA方案我国制订了非急性发作期哮喘的分级治疗管理方案,需要注意的是:
①轻度患者:β2受体激动药的使用原则应为按需应用,避免长期规律应用产生药物的减敏作用,甚至因长期单独应用加重了气道的炎症,导致通气不断恶化。
有关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由于我国大多数病人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因而吸入剂量维持在≤600μg/d,即可有效地控制症状;又由于我国哮喘患者在长期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安全性尚不清楚,因而长期应用时避免超过1000μg/d。
②中重度患者:推荐抗炎与解痉长期联合用药,原因其一是当出现有气道重塑时(特别是气道平滑肌)只有同时抗炎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才能控制病情,其二是减少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目前临床较成功的联合用药有:吸入糖皮质激素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药(沙美特罗或福莫特罗);联用白三烯受体抑制剂(扎鲁斯特或孟鲁斯特);联用长效茶碱。
③分级治疗调整:各级治疗一旦达到症状完全控制,需维持至少3个月,可逐步降级,但是否停用所有药物,必须慎重,除非原来就是间歇,否则一般用药至少1年以上,若能参考气道反应性测定则更有价值,患者用药已达最少(如吸入BDP≤200μg/d),症状控制半年以上,而气道高反应性消失或改善,即可考虑试行停药,一般来说,对多数“轻度”以上的患者,长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200μg/d)作预防性治疗,是可取的。
如果该级治疗达不到控制,并排除了技术上(如吸入方法不正确)或依从性(如不按时用药)的因素,则应升级治疗。
④对糖皮质激素抵抗型哮喘的处理:
A.糖皮质激素抵抗型(SR)发病特点及机制:哮喘患者,其共同的特点为:a.经过一般治疗后哮喘症状仍存在,特别是频发夜间哮喘,b.慢性气道阻塞(FEV1<70%预计值),c.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即口服20~40mg/d泼尼松(龙)2周,其清晨用支气管舒张药物前FEV1改善<15%,SR患者约占哮喘病的1‰,这些患者多为重度激素依赖患者,随着激素用量不断增大,其对药物的反应愈差,表现为一定的皮质抗药性,完全性皮质激素抵抗的患者是罕见的,SR形成的机制,可以是糖皮质激素(GC)与其受体(GR)的结合力减低(受体中不与GC相结合的β受体亚单位表达过高,抑制了α受体与 GC的结合),GR数量过少,或GR与热休克蛋白90(Hsp90)之间的比例不当(与GR的形成及发挥其正常功能有关),或由于转录因子AP-1异常高表达而使GC与GR的结合受影响,部分患者由于大剂量使用β2受体激动药,抑制了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基因的功能,从而降低了GC的治疗作用。
B.处理:对于SR患者,如果诊断正确,除了试用白三烯受体抑制剂以外,还可试用环孢霉素3~5mg/(kg·d),口服连用3~9个月;甲氨蝶呤(15mg/周,口服12~24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2g/kg静脉滴注每月1次或连续2天,共6个月,多用于青少年或儿童)临床上均取得一定效果,其他如氯喹或羟氯喹(300~400mg/d 连续半年,副作用视力下降)氨苯砜(dapsone 100mg,2次/d,7~20个月,副作用溶血性贫血)及金制剂(金诺芬3mg,2次/d,连续半年,副作用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在临床均有一定效果,但要十分警惕其毒副作用。
(2)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可按表7的原则进行分级治疗管理,其目标为:①尽快控制哮喘症状至最轻,乃至无任何症状,包括夜间无症状,②使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甚至不发作,③β2受体激动药用量减至最少,乃至不用,④所用药物副作用最小,乃至没有,⑤活动不受任何限制,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
对于较危重的急性发作,应注意以下措施:
①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及监测有关指标:医生应详细而全面地了解病史,近期的用药情况,本次发作的可能原因,恰当的体格检查,确定是否有并发症的存在(如肺炎,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等),同时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茶碱浓度,如有可能,也应监测PEF或FEV1。
②吸氧: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使Pa02>8.0kPa,SaO2>90%。
③支气管扩张药:β2受体激动药雾化吸入仍是最常用及较安全的首选药物,对于病情较重,使用手持定量雾化器有困难者,可使用射流式持续雾化装置(但忌用超声雾化器,因其雾化粒太小≤1μm过多在肺泡沉积不利于换气),如采用沙丁胺醇(0.1%)雾化,每次10~15min,每半小时1次,亦可加入62.5mg/ml的等量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使平喘作用更持久,在少数病例,雾化治疗无明显效果,可试用0.5%沙丁胺醇1ml溶于40ml盐水中,以4~8μg/(kg·min)的速度滴注,对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患者则需慎用,亦可采用茶碱静脉滴注或推注,首次剂量为4~6mg/kg,静注时间不短于20min,维持剂量为0.5~0.7mg/(kg·h)一直持续2~3天,在作静脉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若48h之内有口服茶碱者,静脉使用茶碱应予避免或将剂量减低,理想者应监测血茶碱浓度。
④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急性发作者,若无明显的禁忌证(如消化道出血,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一般需加用静脉糖皮质激素,由于糖皮质激素需注射后4~6h方显效果,因而需要早用,首选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因其起效快(2h开始起效)对水盐代谢影响较小,首剂2mg/kg,维持剂量1mg/kg,每4~6小时1次,亦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每4~6小时1次,或地塞米松10mg首剂每8小时1次,当病情缓解后(一般48~72h)可改为泼尼松口服30~40mg/d,同时加入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对少数忌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者,可试用布地奈德1mg/ml,持续雾化吸入,每天2~3次,对小儿的疗效较佳。
⑤其他治疗:当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试用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可能通过阻滞迷走神经,或阻滞气道内感觉神经及其抑制传出神经释放神经肽而产生作用,而长期雾化有可能产生类似糖皮质激素的拮抗气道炎症的作用,其用法为2%~10%的利多卡因水溶液,单次剂量为40~160mg,每天雾化3~4次,少数吸入利多卡因后肺通气功能有一过性下降,因而先予沙丁胺醇吸入,再用利多卡因疗效更佳,亦可使用静脉给药,先用1.5mg/kg负荷剂量(20min),继以3.0mg/(kg·h)维持。
当临床症状,X线胸片提示有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禁止使用镇静剂,防止抑制呼吸。
A.补液:重度哮喘常易造成脱水,痰液不易排出,应适当补液,并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
B.机械通气:重度哮喘患者经上述积极治疗后,大多数可得到缓解,少数病人需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其目的在于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呼吸作功,消除呼吸肌的疲劳。
机械通气的指征:a.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和意识障碍,b.出现明显的呼吸肌疲劳;辅助呼吸肌参与运动,胸腹呼吸运动出现矛盾,最大吸气压力明显下降,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明显减少,c.Pa02<8.0kPa (60mm Hg),PaCO2>6.67kPa(50mmHg)。
可先试用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送气压力为15~20cmH20,经2~3h无改善,则需建立人工气道。
首先采用气管插管方法建立人工气道,不必急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同时,照常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当患者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可适量给予镇静剂,必要时用肌松剂。
哮喘患者由于气道阻力明显增加,一般先用低潮气量,低分钟通气量保证氧合,纠正低氧血症,但可允许高碳酸血症,以避免高通气引起的副作用(气胸,动态过度充气等),目前尚无依据说明任何一种通气模式特别适合于重症哮喘,通气模式的选用主要依据患者能否同步触发呼吸机和气道压力的水平,若能触发呼吸机,同步性能好和气道高峰压<50cmH2O,则首选间歇指令同步 压力支持;若达不到人机同步或气道峰压>50cmH20,则应在充分镇静下选用控制性定时通气或压力控制通气,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通气模式,如压力调控容量转换(PRVC),容量支持(VS),容量保证压力支持(VAPS),在保留了压力支持优点的同时,又提供了最小通气量的保证。
有的患者其内源性呼气终末正压较高外,导致呼气时小气道闭陷,可外加用低水平,呼气末正压(5~8cmH20)利于小气道开放。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
哮喘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相互错杂。临床上根据已发、未发、分虚实施治。发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久病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分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1、寒哮(发作期):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方中射干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黄宣肺平喘;半夏、细辛、生姜温肺蠲饮降逆;款冬花、紫菀温肺止咳,合为辛开、苦降,酸收于一方;再加大枣一味安中以调和诸药。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内饮,可用小青龙汤,配苏子、白芥子、杏仁等化痰利气。
射干麻黄汤主治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当代名医程门雪认为此方是治哮证之祖方。
2、热哮(发作期):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定喘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半夏、杏仁、苏子化痰降气;桑白皮、黄芩、款冬花、生甘草清热润肺;白果收敛肺气。甘草和中。如痰鸣息涌不得卧,加地龙、葶苈子;痰吐黄稠加鱼腥草;肺热内盛可力,生石膏;舌苔黄燥者可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热津伤可配知母、南沙参、天花粉。
3、肺虚(缓解期):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平喘。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并加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若气阴两虚,出现咳呛、痰少粘稠,口咽干,舌质红可选用生脉散加味,加入沙参、玉竹、川贝、石斛以清热化痰。若食少便溏,肺脾同病,中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
4、脾虚(缓解期):治法:健脾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苏子降逆定喘;白芥子下气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加苍术、杏仁以燥湿豁痰理气。
5、肾虚(缓解期):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味。方中以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少入桂枝,附片温补肾中之阳。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者去温补之品,配麦冬、龟板胶;肾虚不纳气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
若属气阴俱竭可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以滋阴纳气。中药雾化剂:冷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g,苏子、橘红各5g;热哮用麻黄5g,杏仁、黄芩各10g,石膏30g,金银花20g,水煎2次,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ml,装瓶,超声雾化,口腔吸人,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
1、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喘咳者。补肾防哮丸,1丸,每日2次,用于哮喘缓解期,重在补肾温阳,兼顾脾肺。补肾防喘片,每次9g,每日2次。主要用于防止哮喘的季节性发作。河车大造丸,每次10g,每日2~3次,适用于哮喘肾阴阳两虚者。千金定吼丸,每服1丸,每日临睡前服,用于哮喘发作期,痰涎上壅者。参蛤麻杏膏,每日早晚各1食匙,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2、蚤休、旋覆梗、紫石英、麻黄、皂荚、生甘草,水煎服。用于哮喘寒哮型及过敏型。
3、乌药、百部、党参、枳实、半夏、苏子、甘草,水煎服。用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4、五味子、地龙、鱼腥草,水煎服。适用重度哮喘。
二、预后
哮喘的死亡率约为2/100000,死亡率的高低与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条件及既往病史有关。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