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肺或其他器官的真菌病,肺是球孢子菌的侵入门户,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临床分为原发性和进行性,原发性为急性、自限性呼吸道感染;进行性表现为慢性、常为致死性全身感染。
粗球孢子菌属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界为关节菌丝型,在宿主体内则形成小球体的孢子型,经过在成熟小球中形成内生孢子而繁殖,该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耐受性较强,对甲醛较敏感,一般60℃ 1h可杀灭。
发病机制:球孢子菌菌丝被吸入呼吸道后,在肺泡中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早期引起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在孢子发育和形成内生孢子的过程中,组织反应逐渐由急性化脓性炎症过渡到慢性肉芽肿,对球孢子菌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宿主的细胞免疫反应对球孢子菌的杀死并不完全,球孢子菌引起疾病的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相关,免疫力下降或受抑制使球孢子菌侵入,寄生并大量繁殖而致病,有报道某些人种(黑种人,美国印第安人等)和某种血型(B型,AB型)较易感染或引起全身播散。
球孢子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化脓性炎症与肉芽肿相互交替,在不同阶段同一部位可见不同组织反应。
60%患者呈无症状的亚临床经过,仅在球孢子菌皮试检查时发现,40%的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类型:
1.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 感染10~16天后出现流感样症状,干咳,偶有血丝痰,常有胸痛,胸部体征常阴性,20%患者有结膜炎,变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等过敏性皮肤损害,可伴有多发性浆膜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病程呈自限性,6~8周内症状可消退,感染初期易发生临床的真菌血症,但引起肺外破坏性病变的甚少,主要见于皮肤,关节,骨骼和脑膜。
X线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反应和胸腔积液,肺内结节病灶起病6~8周内可消退,极少残留肺部异常,常见的为肺球孢子菌结节及空洞。
2.慢性进行性球孢子菌肺炎 在原发感染8周以后,肺部病灶持续存在,且病变逐渐恶化,表现为持续低热,咳嗽,厌食,体重下降,部分患者有咯血,病程缓慢而长,可达数月至数年。
X线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浸润阴影,多发性空洞和纤维结节病灶,多数空洞为2~4cm,少数为大空洞(>6cm),典型的为薄壁,周围无明显炎症浸润,以两上肺多见,球孢子菌性结节通常无钙化,倍增时间为1年以上。
3.粟粒样肺球孢子菌病 此型为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的严重合并症,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全肺野及肺外其他脏器,常在原发性肺孢子菌病程早期出现,亦可为慢性进行性的晚期并发症,如发于免疫抑制者和有严重基础病和易感种族,临床及X线表现酷似粟粒性肺结核,免疫受损的宿主,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血源播散可累及皮肤,关节,淋巴结,脑膜,肝脾等脏器。
在流行区域,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怀疑本病,常规行球孢子菌素试验,根据流行区域接触史,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免疫学检查可诊断,涂片或培养找到肺球孢子菌特有的球体可确诊。
本病应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肿瘤等鉴别。
肺球孢子菌病西医治疗
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轻症患者可口服酮康唑400mg/d,症状较重、迁延不愈或有播散高危因素患者,可给予两性霉素B (总量500~1000mg)或酮康唑治疗,以防播散和慢性化。慢性进行性球孢子菌肺炎,用两性霉素B每天0.5~0.7mg/kg,或隔天1mg/kg,静脉注射,至病情初步控制,常需10~12周,以后减为1mg/kg,3次/周,总量≥30mg/kg。酮康唑可以改善症状,但停药后可能复发,一般可用400mg/d,根据临床反应和毒性反应,逐渐增至10~20mg/kg,疗程3~6个月或更长。粟粒样肺球孢子菌病一经诊断,应立即用两性霉素B,剂量快速达到每天0.4mg/kg以上,合并脑膜炎患者,需加用鞘内注射。氟康唑亦有一定疗效。对重症、播散型患者,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可用转移因子(TF)等。肺球孢子空洞持续6个月以上,伴有反复咯血、继发感染或高危患者(糖尿病)的症状性空洞,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预后差。
肺球孢子菌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