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老年人垂体瘤

老年人垂体瘤

概述
垂体瘤(hypophyseoma)是指腺垂体细胞腺瘤,它不包括鞍旁发生的瘤,也不包括从远处转移到垂体的恶性肿瘤。
病因
下丘脑调节功能失常(20%): (1)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2)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因素(20%): (1)垂体腺瘤来源于一个突变的细胞,并随之发生单克隆扩增或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
(2)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
①DA(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的缺陷。
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实际上是参与细胞正常生长调节的一类基因,有些癌基因产物即是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另一些则是参与生长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其表达的异常均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生。
垂体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缺陷(20%): ①Gsa基因突变,因其突变有明显的活性,并未在正常人细胞中发现,故称gsp瘤基因(生长刺激蛋白癌基因),大约40%的GH腺瘤中发现有gsp基因,这可以解释GH瘤具有特征性的GH大量分泌,而且对cAMP系统的活性无正常反应,则是因联系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刺激物(Gs)存在着异常,这种异常就是Gsa基因突变,即Gs蛋白的α亚单位的第201和227位氨基酸存在点突变,其突变均表现为Gs蛋白的GTP酶活性受抑制;
②ras基因突变,是在H-ras基因12密码上发生突变,与细胞增殖有关;
③在某些催乳素瘤中存在DNA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hst(FGF4)基因的异常表达和常伴多巴胺受体D2的变异,而在正常组织FGF则不表达;
④已证实11号染色体长臂13位点(11q13)等位基因的丢失可致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NEN-1),并有报道在一些促性腺激素腺瘤和PRL瘤中也发现有11q13等位基因的缺失,故这个位点的基因丢失可能与垂体瘤的发生有关。
最近已趋向将“垂体”和“下丘脑”两大学说统一起来,成为内分泌肿瘤形成的两期学说,即内分泌肿瘤的发生可分为两期:诱导期和促长期,在诱导期的垂体细胞有自发的或诱导的基因突变,导致异常的细胞基因表达;随后进入促长期,在一些生长因子或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肿瘤无限制的生长。
检查
1.内分泌激素过多表现
大约70%的病例,临床以腺垂体的高分泌性为特征,结果引起特征性的高分泌综合征,这类患者多见于年轻人,例如,闭经-溢乳症,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Nelson综合征。
2.腺垂体本身受压征群
垂体促激素减少和周围相应靶腺萎缩,可表现为部分或全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如疲劳,软弱,性腺功能减退或阳痿,甲状腺功能减退,有时肿瘤压迫神经垂体或下丘脑可产生尿崩症。
3.垂体腺瘤邻近组织受压的表现,有:
①头痛:可能早期出现,这归因于鞍内肿瘤使鞍隔及硬膜的张力增高;
②视力减退,视野受损,视神经受压,可出现颞部双侧偏盲;
③脑脊液漏:肿瘤向下生长破坏鞍底;
④下丘脑综合征群:下丘脑受压可影响睡眠,摄食,行为和情绪改变;
⑤海绵窦综合征,眼球运动障碍和突眼。
4.分类
(1)按细胞嗜色性分类:可分为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瘤
(2)按肿瘤大小分类:
Ⅰ级 微腺瘤 肿瘤直径
Ⅱ级 鞍内型 肿瘤直径>10mm
Ⅲ级 鞍上生长 肿瘤直径>2cm
Ⅳ级 肿瘤直径>4cm
Ⅴ级 肿瘤直径>5cm
(3)按功能分类: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
A.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在以往被认为是无功能性垂体瘤病例中,60%~70%是PRL瘤,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功能紊乱的证据。
B.GH瘤仅次于PRL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此外为ACTH瘤,TH瘤,GnH瘤极少见,除GH-PRL的混合瘤外,绝大多数以一种细胞形态为主。
②非分泌(无功能)细胞瘤:用常规的方法测定血清激素浓度不增加,无特殊临床症状,占垂体瘤20%~35%,无内分泌功能腺瘤是惟一的在老年期发病,尤其在男性呈递增趋势的腺瘤。
 
诊断
诊断标准
1.激素测定
2.影像学检查(CT,MRI) 肿瘤直径7mm,男性>5mm即有肿瘤可能。
鉴别诊断
1.空泡蝶鞍
是因鞍隔缺损,蛛网膜下腔伸展到鞍内致蝶鞍扩大,原发性者多见于肥胖妇女和多产妇,继发性者见于手术,放疗和外伤,感染及垂体瘤自发性坏死,垂体梗死后,绝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可有头痛,高血压,脑脊液鼻漏及少数有垂体激素的分泌减少,头颅侧位X线片上可见蝶鞍呈球形或对称性增大,头颅CT诊断率达100%,表现为鞍内CT值明显减低,增强后仍不见密度影。
2.鞍旁疾患
鞍旁疾患有感染,结节病,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脑膜瘤,错构瘤及转移瘤等,有时症状易与垂体瘤相混淆,但鞍上病变常有颅压增高,视力障碍,下丘脑综合征和脑积水,一般内分泌表现发生在神经系统症状之后,CT和MRI有助于鉴别,感染,结节病等多有发热及相应的血液和免疫异常。
3.原发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大
长期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腺机能减退可导致负反馈减弱,使垂体促激素分泌增加,促激素分泌细胞增生,可引起蝶鞍轻度增大,CT和MRI有助于鉴别,相应激素的替代治疗后好转也有助鉴别。
预防
老年人垂体瘤西医治疗
单用手术治疗垂体瘤复发率很多,常辅以放疗,须警惕并发症。  
(一)治疗  
1.治疗目的
主要是抑制自主的激素分泌、破坏肿瘤组织、纠正视力和神经方面的缺陷、恢复和保存垂体促激素的功能、防止局部和全身并发症、防止生长和局部肿瘤的复发。  
2.药物治疗  
(1)PRL瘤:  
①溴隐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2.5~60mg/d,一般自小剂量1.25mg/d开始,每2~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1.25mg,直至充分有效为止,一天服2~3次,剂量大时分2~3次/d,与进食同服。  
②溴隐亭(parlodel):为溴隐亭的长效制剂,1次/d,每次50~100mg,肌注。  
(2)GH瘤:  
①溴隐亭:可改善70%~90%的病人症状和糖代谢,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用量为10~20mg/d。  
②赛庚啶:为抗血清素制剂,可作为辅助治疗药,最大剂量24mg/d。  
③奥曲肽(Ocfreotide):为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1周后80%~90%患者症状改善。治疗3~30周后,垂体瘤可缩小20%~54%,但停药后易复发,一般为每6~8h皮下给药1次,每次50~25μg。不良反应为局部疼痛、腹痛、腹泻、胆汁郁积(因其能抑制胆囊收缩)。  
3.手术治疗
微腺瘤,可经蝶窦手术治疗,腺瘤超过10mm如有下述指征需经颅手术。  
(1)手术指征:
①肿瘤向鞍上生长,视神经交叉受压,下丘脑及第三脑室受压引起脑积水等症状者;
②肿瘤向鞍前生长达到前颅凹额底者;
③垂体卒中;
④放射治疗效果不满意或恶化者;
⑤有功能性或无功能性腺瘤产生临床垂体功能亢进或减退者。  
(2)手术疗效:  
①垂体微腺瘤的手术疗效较理想。  
②治愈率PRL瘤为62%~90%,GH瘤为72%~89%,ACTH瘤70%~80%,Nelson征为44.4%。分泌性腺瘤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率较高。  
(3)围术期处理:垂体瘤术后内科并发症可有尿崩症、全垂体功能减退、代谢紊乱、心功能不全和胃肠道出血,因此手术前后的内科处理十分重要。内科处理有:手术前后的激素替代疗法,术后尿崩症的处理,水、电解质、糖代谢的平衡,预防感染等。  
4.放射治疗  
(1)治疗指征有:
①无手术指征者;
②手术后辅助治疗;
③术后复发;
④放射治疗后复发病例,相隔一年后再放疗。  
(2)方法:  
①外照射的方法有:  
A.高能射线治疗,60Co或加速器外照射。  
B.重粒子放射治疗。  
C.γ刀,疗效为80%~90%。  
②内照射:手术后将放射性物质植入蝶鞍中进行放疗。  
(3)疗效:一般认为放射治疗对无分泌性腺瘤效果较有分泌功能腺瘤为好,对PRL腺瘤仅可使PRL水平降低。但不能减少PRL的分泌,故疗效较差;对GH腺瘤放疗仅可使30%病例降低GH水平,且只能维持1~2年,ACTH瘤的有效率为30%,故多不主张单纯放疗治疗垂体分泌性腺瘤。  
(二)预后  
目前手术死亡率较低,小于1%。死亡者大多一般情况差,颅内肿瘤转移者。
老年人垂体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