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概述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Duodenal White Spot Syndrome DWSS)是近年来日本学者根据内镜所见提出的一个新综合症概念,系指十二指肠粘膜呈现不同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散在粟粒样大小的白点或白斑。由于在活检病理检查时均有十二指肠炎症存在,故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它不应列为一种独立的综合征,其实质是十二指肠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称之为“白点型十二指肠炎”较合适,最近国内文献上已开始应用这一名称。
病因
有人认为是上消化道炎症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胰液分泌减少,胰液中的胰脂肪酶不足,加重了脂肪消化,吸收,转运功能障碍,使脂质贮留于吸收上皮细胞或粘膜固有膜层而呈现白色病变,临床上发生脂肪泻等表现,但国人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多在窦部,此区无泌酸细胞,故临床上见到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正常者颇多,再加之十二指肠白点处活检病理组织学上均有炎症存在,故有认为本病是一种特殊的十二指肠炎。
光镜检查见白点处十二指肠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绒毛间质中的淋巴和和血管扩张,十二指肠腺腔扩大,绒毛末端呈灶状透亮空泡分布,电镜下正常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或分叶状,隐窝扩大,特征改变是肠粘膜吸收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贮留,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受挤压现象,细胞器亚微结构退行性变,电子密度减低,线粒体变性,增多,密集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扩张成囊状或球形,光面内质网代偿性增多,个别染色质有凝集现象。
检查
本病男多于女,以青壮年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不规律性上腹部痛疼或不适,恶心,纳差,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出现典型的脂肪泻:粪量多,不成型,棕黄或略带灰色,恶臭,表面有油腻状光泽,镜检有大量脂肪球,有些可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石症等等,使临床症状更无特异性,致使绝大多数病例在内镜检查前难以估计有DWSS存在。
诊断
诊断
因而内镜检查时不应仅满足于一处病变的发现,应仔细观察不遗漏伴随病变,作出完整的诊断。
鉴别诊断
内镜下须与之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十二指肠炎性息肉,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症,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等等,十二指肠炎性息肉多为扁平,广基性隆起,表面充血,周围十二指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为结节状多发性微隆起,表面色泽正常,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呈多处点片状糜烂,多散中分布,复不全白膜,其间粘膜充血,水肿,外观似降箱样,一般无凹陷,一般不难作出鉴别诊断。
预防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西医治疗
对胃酸偏高而有腹痛者可给予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甚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碱性药物如盖胃平、氢氧化铝凝胶等对缓解症状有较好疗效。由于幽门螺杆菌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抗生素和铋制剂的应用无确切指征,但有人观察16例DWSS经甲氰咪胍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3个月内白点消失13例,减少2例。有待深入研究。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中医治疗
中医偏方
1、虚寒胃痛冲剂,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气滞胃痛冲剂,用于肝胃不和型十二指肠炎;瘀血胃痛冲剂,用于瘀阻胃络型十二指肠炎。
2、马齿苋、辣蓼,水煎服。应用于十二指肠炎属湿热证者。
3、乌芨散(乌贼骨粉、白芨粉)应用于十二指肠炎伴黑便或呕血者。
4、白胡椒、肉桂,共捣为丸,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忌食生冷。
5、百合、丹参,乌药、良姜、香附,檀香,砂仁,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