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

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是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是区别所在。应视为癌前病变。

病因
内分泌因素(65%)

本病的发生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有关,Coormaghtigi和Amerlinck在1930年已证明切除卵巢的家鼠注射雌激素后能产生乳腺囊性病,在人类,雌激素不仅能刺激乳腺上皮增生,也能导致腺管扩张,形成囊肿,新近研究说明高泌乳素血症是乳腺囊性增生症的重要原因,国外学者报道绝经后妇女患乳腺囊性增生症,常是不恰当的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结果。

机体因素(25%)

由于乳管上皮、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

发病机制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病理改变特点为:

1.大体形态 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内有大小不等,软硬不均的囊性结节或肿块,囊肿大小不一,大囊肿直径可达1~5cm,呈灰白色或蓝色,又称蓝色圆顶囊或蓝顶囊肿,小囊肿多见于大囊周围,直径仅2mm,甚至肉眼见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可见,切开大囊肿可见囊肿内容物为清亮无色,浆液性或棕黄色液体,有时为血性液体,其中含有蛋白质,激素(泌乳素,雌激素,雄激素,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类生长激素,卵泡刺激激素,黄体化激素等),糖类,矿物质及胆固醇,切面似蜂窝状,囊壁较厚,失去光泽,可有颗粒状或乳头状瘤样物向囊腔内突出。

2.组织学形态 可见5种不同的病变。

(1)囊肿:末端导管和腺泡增生,小导管扩张和伸展,末端导管囊肿形成,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形成囊肿,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只有囊性扩张,而无上皮增生;另一种为乳头状囊肿,囊肿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2)乳管上皮增生: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

(3)乳头状瘤病:即在乳头状囊肿的囊性扩张基础上,囊壁上皮细胞多处呈乳头状增生,形成乳头状瘤病,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可把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临床上有实用意义。

(4)腺管型腺病:小叶导管或腺泡导管化生并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实性团块,纤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而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不明显,称为腺病形成。

(5)大汗腺样化生: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此种细胞的出现,常是良性标志,此外囊壁,导管,腺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纤维条索挤压周围导管产生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再引起导管扭曲或扩张。 

3.病理诊断标准 乳腺囊性增生病具以上5种病变,它们并不同时存在,其中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和囊肿是主要病变,各种病变的出现率与组织取材的部位,取材量的多少有关,如果切片中能见到5种病变中的3种,或3种主要病变的2种,即可诊断。

在5种病变中囊肿性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所致的不典型增生,易导致癌变。

检查

1.肿块

乳腺内肿块常为主要症状,可发生一侧乳腺,也可发生于两侧乳腺,但以左侧乳腺较为显著,肿块可单发,也可为多个,其形状不一,可为单一结节,亦可为多个结节状,单一结节常呈球形,边界不甚清楚,可自由推动,有囊性感;多个结节常累及双乳或全乳,结节大小不等,囊肿活动往往受限,硬度中等有韧性,其中较大的囊肿位于近表面时常可触及囊性感;尚有呈条索状沿乳管分布,结节或条索状直径多在0.5~3cm。

根据肿块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弥漫型,即肿块分布于整个乳腺内;或混合型,即几种不同形态的肿块,如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散在于全乳。

2.乳痛

本病乳痛多不明显,且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也不密切,偶有多种表现的疼痛,如隐痛,刺痛,胸背痛和上肢痛,有的患者在愁闷,忧伤,心情不畅,以及劳累,天气不好时,肿块变大,变硬,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或情绪好转后肿块变软,变小,临床经验提示有此变化者多为良性,若肿块增大迅速且质地坚硬者,提示恶变可能。

3.乳头溢液

约5%~15%的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乳头排液,常为草黄色浆液,棕色浆液,浆液血性或血性溢液,如果溢液为浆液血性或血性时往往标志着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所见,一般能做出临床诊断,如有疑问时可行有关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乳痛症

多见于20~30岁年轻妇女,大龄未婚或已婚未育,发育差的小乳房,双侧乳腺周期性胀痛,乳腺内肿块多不明显或仅局限性增厚或呈细颗粒状,又称细颗粒状小乳腺。

2.乳腺腺病

多见于30~35岁女性,乳痛及肿块多呈周期性,肿块多呈结节状,多个散在,大小较一致,无囊性感,一般无乳头溢液。

3.乳腺纤维腺瘤

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为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肿块境界明显,移动良好,无触痛,但有时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与纤维腺瘤并存,不易区别。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上常见乳头单孔溢液,肿块常位于乳晕部,压之有溢液流出,X线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充盈缺损,常可确诊。

5.乳腺癌

常见于中,老年妇女,乳腺内常为单一无痛性肿块,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多能找到癌细胞,有时乳腺囊性增生病伴有不典型增生,癌变时,常不易区别,需病理活检确诊。

预防

乳腺囊性增生病西医治疗

治疗上大多用非手术治疗。绝经前病人症状明显时可以试用三苯氧胺,近年来亦有用维生素E治疗缓解疼痛者。如果病变为限于乳腺的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与乳腺癌难以鉴别时,可以手术切除。囊性增生病与癌变的关系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其发生乳腺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2-4倍。病理上单纯性增生很少恶变,高度增生或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者,其癌变机会增多。

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适应人群:疼痛明显,增生弥漫者,可服中药治疗。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化结。

3、药名:乳癖消片、乳结消颗粒、乳康片等。

二、验方:

1、痰湿型

(1)表现:

患者形体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肤油垢较多,体味明显,或白带多且略偏黄,大便粘稠而不畅顺,或常咯痰,舌质红,舌苔略黄厚,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

(2)治疗原则:

化痰湿、散乳结为主。

(3)药方:

半夏、制南星、陈皮、浙贝母、橘核、鹿角霜、生牡蛎(先煎)、海藻、蜜枣5枚,郁金。

(4)用法:

上药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2、肝郁型

(1)表现:

月经将来潮时,乳房胀痛,增生小叶疼痛尤明显,怒时则乳房胀痛更甚,平素易郁怒,舌质偏晦暗,或睡眠欠佳。

(2)治疗原则:

解郁散结为主。

(3)药方:

八月扎、合欢皮、郁金、海藻、生麦芽、赤芍、当归、柴胡、枳壳、莪术、青皮、橘核、甘草。

(4)用法:

煎、服法同上。

3、血虚型

(1)表现:

面色苍白无光泽或萎黄,体倦乏力,口唇、指甲淡白,月经色淡红,行经时乳腺增生区隐隐作痛,脉搏细而无力。

(2)治疗原则:

补血散结为主。

(3)药方:

当归身、川芎、丹参、鹿角霜、黄皮果核、黄芪、昆布(洗去盐分),甘草、蜜枣3枚。

(4)用法:

煎法同上,可隔天服1剂,连续服15剂为1疗程,服后如见肿块缩小,可继续服2~3个疗程。

4、肾虚型

(1)表现:

症见腰膝酸软,下肢乏力,或耳鸣、夜多小便、性欲减退、健忘,或白带清稀,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舌质淡,脉搏沉细(即用手指略重按始能摸到)。

(2)治疗原则:

补肾散结为主。

(3)药方:

巴戟、仙灵脾、肉苁蓉、鹿角霜、淮山、海藻(洗去盐分)、淮山、橘核、甘草、蜜枣3枚。如肿块较硬加莪术、三棱、生牡蛎、海蛤壳(生煎)。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