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

概述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又名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遗传性疾病。一般在8~16岁发病,5岁以前少见,无明显种族及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病情可逐渐加重,特征性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的毛囊性坚硬丘疹,顶端覆以油腻性痂皮或糠状鳞屑。

病因
遗传因素(85%):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完全外显率,但也有单个病例发生,可能为自发突变所致。根据部分病人血清中维生素A浓度低及应用维生素A治疗有效,认为本病与维生素A代谢障碍有关。

环境因素(15%):

因早期损害在日光暴露部位,皮损日晒后加重,有季节倾向性,夏季加重,冬季改善,故认为日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皮损也发生于非经常性曝光部位,如口腔黏膜,腹股沟,掌跖和甲床,因这些部位常易遭受物理创伤,故非日光性损伤亦可能为一致病诱因。

发病机制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完全外显率,电镜研究提示原发缺陷在桥粒及张力细丝,有人根据皮损日晒后加重,提出光性损伤亦可能为一致病诱因,还可能与维生素A代谢障碍有关。

检查

一般在8~16岁发病,5岁以前少见,无明显种族及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病情可逐渐加重,特征性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的毛囊性坚硬丘疹,顶端覆以油腻性痂皮或糠状鳞屑,如将痂剥除,丘疹中央可见漏斗型小凹窝,初起丘疹呈皮肤色,渐增大融合成不规则疣状斑块,色棕黄,污黑或暗褐,常对称发生于面,胸,腹,四肢,骶部,躯干部损害以中线和腹部为多,面部以颞,额,耳和鼻唇沟为多,四肢以屈面为多,位于四肢屈侧,腋下,股内侧等多汗,摩擦处的损害增殖尤其显著,常呈乳头瘤样,有脓性分泌物,散发恶臭。

皮损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额,耳,鼻侧,颈,前胸,肩胛间,腋,腹,腹股沟,臀沟,外阴以及四肢屈侧,分布常广泛而对称,但约有10%的病例,损害分布呈带状或线状,局限于身体一侧,头皮损害常覆盖油脂性污痂,一般无脱发。

约10%的病例可见掌跖呈点状或弥漫性角化过度,手足背部个别的丘疹类似疣状肢端角化症,消退后可遗留白色斑点。

甲可受累,表现为甲下角质增生,甲板变薄,脆裂,有纵行白色嵴纹或游离缘缺损,有时甲床变色。

本病侵犯黏膜较少,偶于口唇,腭,舌,颊黏膜,阴道,食管,盲肠可见白色光滑的扁平或脐形小丘疹,白色疣状斑片或黏膜白斑病样损害,偶见肺部损害,主要在肺下叶,X线检查可见结节状阴影和弥漫性肺纤维化。

骨囊肿,涎腺结石,智力低下和性功能不全少见。

一般无主观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偶可剧痒,损害可局限持续数年不变或进行性泛发全身,紫外线可使皮损加重,因此,本病夏重冬轻,一般健康状况很少受影响,极少数皮损可继发鳞状细胞癌。

诊断

诊断

根据褐色油腻性结痂性毛囊性丘疹,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化,阳性家族史,同晒后皮损加重和典型的组织病理,诊断不难。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系先天禀赋不足,脾虚蕴湿不化,凝集肌肤所致,自幼发生,炎症不著,多发于皱褶部位,表面结有疣性厚痂,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缓或沉细。

辨证:先天不足,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凝集肌肤。

鉴别诊断

轻型病例应和脂溢性皮炎鉴别,局限型线状损害应和疣状痣鉴别。

1.尚需和以下疾病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1)黑棘皮病:表现为柔软的乳头瘤样丘疹,多局限于颈,腋,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常合并内脏癌。

(2)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损害为扁平的较大的丘疹,常局限于躯干上部。

(3)疣状角化不良瘤:常为头部或颈部的单个疣状结节。

2.在组织病理上应和下列疾病鉴别:

(1)日光性角化病常有表皮细胞核的间变。

(2)慢性良性家族性天疱疮:无裂隙,但基底层上可见棘层松解的大疱。

预防

毛囊角化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目前尚无满意疗法。应注意避免烈日暴晒。可试服维生素A,每天10~20万U,至少服2个月,如无效则停用,如疗效佳,则考虑减量维持。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维生素A过量,尤其是儿童。  

还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光敏现象可试服氯喹。对增殖性有恶臭脓痂的皮疹,应予抗生素治疗。  

皮损可外用角质溶解剂,如维A酸软膏、硫黄水杨酸软膏等,5-氟尿嘧啶软膏有一定帮助。对孤立性斑块损害,可行激光、冷冻、X线照射或外科手术切除。  

中医疗法:宜健脾除湿润肤,可用健脾除湿汤、二妙丸、除湿胃苓汤加减。  

(二)预后  

本病夏重冬轻。一般健康状况很少受影响,极少数皮损可继发鳞状细胞癌。

毛囊角化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