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s disease,NPD)是因鞘磷脂(sphingomyelin)及胆固醇沉积于身体各器官的遗传性代谢病,以年幼儿童多发,具有肝、脾大,眼底黄斑部樱桃红色斑及骨髓涂片中大的泡沫样细胞等主要特征。
1、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发病机制
本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犹太人患病较多,目前已肯定本病之A型及B型系缺乏鞘磷脂酶所致,该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的溶酶体中,线粒体及微粒体中也有发现,尤以肝细胞中为多,鞘磷脂存在于所有细胞之细胞膜和亚细胞的浆膜,包括红细胞的基质,该酶缺乏时,此类脂不能被水解,致使在细胞内大量积聚,也常同时伴有胆固醇及双磷酸盐的沉积,胆固醇增加的原理不清,胆固醇与鞘磷脂的代谢似乎存在密切关系,也可有少量其他神经鞘类脂的增加。
C 型与D型患者细胞中,主要沉积物为胆固醇,鞘磷脂较少,细胞中鞘磷脂酶也降低,其水平在A,B型与正常人之间,在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发现外源性胆固醇的酯化(esteriification)存在明显的障碍,且基于此可能的发病机制,已建立了纯合子,携带者及产前诊断方法,因此认为此为本型的发病原因。
鞘磷脂酶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其结构已清楚,C型的基因突变在18号染色体上。
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疾病,一般出生时正常,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症状,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营养低下和明显消瘦,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呈蜡黄色,亦可出现棕黄色色素沉着,体格及运动发育均迟缓,智力逐渐减退,成为白痴样,有些病例可出现耳聋,失明,麻痹等症状,亦可出现肢体强直,震颤,甚至抽搐,体检有肝脾平行肿大,可达肋下10cm,质地较硬,淋巴结亦可轻度肿大,约1/3病例眼底检查在黄斑部可见樱桃红斑点,与黑朦家族性白痴所见者完全相同;贫血一般不重,早期白细胞较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大的空泡;晚期血小板可减少,血清中性脂肪增加,神经磷脂正常,胆固醇正常或稍高,肝功能一般正常或稍差;临床上主要有3种类型,亦有文献报告将其分5型。
1、急性婴儿型(A型)此型约占Nie-mann-Pick病例85%以上,体内多数细胞缺乏鞘磷酯酶,临床上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半数病人眼底黄斑周围出现樱红色斑点,此型病情发展迅速,多在3年内死于严重的消耗和感染。
2、慢性内脏型(B型)发生于婴儿期和儿童期,表现生长迟缓,病情缓慢进展,多数病人在十几岁或刚进入成年时死亡,肝,脾,淋巴结肿大,有时伴脾功能亢进,一般无神经系统表现。
3、C型本型的所有表现均可出现,部分病人无鞘磷酯酶缺乏,病人可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内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较晚出现,或表现成人期发病仅伴有内脏病变。
诊断
婴幼儿期有肝,脾大,且肝大于脾,并逐渐出现神经系统表现者,应怀疑本病,黄斑区如发现有樱桃红色斑点,肺部X射线片中有粟粒样改变者支持本病诊断,重要诊断依据为骨髓中找到典型泡沫样尼曼-皮克细胞,鞘磷脂酶活力测定如减低可确诊。
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糖原贮积症
糖原贮积症共有八种类型,以Ⅰ,Ⅱ,Ⅲ及Ⅳ型最常见,均有肝大而脾一般不大,Ⅰ型多见于1岁以内,有反复低血糖发作,且可因此而致智力发育落后,患儿体型亦矮小,颊部等处脂肪堆积呈娃娃脸,与尼曼-皮克病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格发育落后有所不同,Ⅲ及Ⅳ型类似Ⅰ型,但较轻,Ia尚可累及心脏,可借临床表现,糖耐量曲线或胰高糖素试验与尼曼-皮克病鉴别。
2、戈谢病
骨髓穿刺或脾穿刺涂片中找到戈谢细胞,β-葡萄糖脑苷脂酶活力降低,血清碱性酸磷酶增高。
3、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岩藻糖苷贮积症 两病皆有肝,脾大,智力落后,前者骨髓中尚有泡沫细胞,黄斑部有樱桃红色斑,但两者皆有丑陋面容,骨骼X射线片中有骨发育不良表现。
尼曼-皮克病西医治疗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附脂饮食,加强营养。
1、抗氧化剂:维生素C、E或丁羟基二苯乙烯,可阻止神经鞘磷脂M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和聚和作用,减少脂褐素和自由基形成。
2、脾切除:适于非神经型、有脾功能亢进者。
3、胚胎肝移植:已有成功的报道。
尼曼-皮克病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