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

概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由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出血、关节剧痛为特征,少数患者遗留持续性关节僵硬。

病因

1、发病原因

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属披膜病毒科A组病毒,呈球形或稍具多角形,平均直径42nm,内有核心,直径 20~30nm,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其抗原性与O’nyony-nyony病毒,Mayaro病毒,Semliki forest病毒同为一个亚组,在非洲和亚洲分离的毒株间有较小的抗原性差异,小白鼠,大白鼠,地鼠等易感,该病毒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北京鸭肾及猴肾细胞,HeLa细胞中繁殖,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2、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黄热病的病理损害是由于病毒聚集于不同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繁殖所致,主要受损脏器为肝,肾,心,其他组织器官亦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

肝脏病变主要在小叶中带,肝细胞混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炎症反应轻微或缺乏,无明显组织增生,严重肝脏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出血及低血糖等,肾脏病变轻重不一,自肾小管上皮浊肿至肾小管坏死,特殊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球囊间隙与近端肾小管腔内有蛋白质物质,远端肾小管存在透明与色素管型,肾功能减退和尿毒症系因血容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重症病例可有灶性出血,病变常累及窦房结和希氏束,临床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脑部偶见水肿及小的出血灶,组织学变化以细胞变性,脂肪浸润,坏死,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病灶呈散在性分布。

检查

潜伏期3~12天,实验室感染者为22~80h。

起病急骤,突起发冷,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8~40.5℃,伴有非常剧烈的四肢关节及脊椎疼痛,甚至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但关节无红肿炎症变化,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发热1~6天后,多数病人热退,1~3天后再度发热,37.2~38.3℃,持续数天,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人有相对缓脉,眼结膜充血,80%以上病人面部,颈部及上胸部潮红,并在面部,躯干,四肢伸侧及手掌(足底)见散在斑丘疹,也可见出血点,瘀斑或紫癜,同时可有鼻和齿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表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婴儿患病常病情严重,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成人患病,病情较轻,几乎无死亡,自然病程3~10天,但恢复期较长,90%病人经数周至3年以上,关节疼痛及僵硬,才完全缓解,只有少数病人关节持续疼痛及僵硬,可伴或不伴肿胀。

诊断

诊断

1、临床诊断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或实验室接触该病毒等情况下,出现突然发热,双峰热,皮疹及剧烈的关节疼痛及出血倾向,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取发病3天内患者的血清稀释1000倍接种小白鼠脑内或地鼠肾或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取双份血清,作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上升,支持诊断,还可用单克隆抗体HI法或IF法进行快速,简便,特异的实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确诊依赖于血清学检测及病毒分离。

预防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西医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1、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搬动。  

2、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3、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4、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