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为: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病因
病毒因素(30%): 主要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据核蛋白及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将人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又根据HA及NA抗原性的不同分若干亚型。
抵抗力下降(20%):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其他因素(20%): 1、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包膜的糖蛋白突起之一,在流感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宿主细胞(包括红细胞)的表面具有血凝素受体,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其结合,使流感病毒得以吸附于宿主细胞膜,由于流感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表现为红细胞凝集现象,血凝素故此而得名,流感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后,启动了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病毒对宿主细胞膜实现穿入,然后经胞饮作用,以囊泡形式进入宿主细胞质内。②在囊泡内的低pH值环境中,HA裂解为HA-1和HA-2亚单位,发生构象改变,存在于HA-2的氨基酸末端上的融合序列裸露,激活溶解多肽,使已经以囊泡形式进入宿主细胞质内的病毒核壳体得以破囊释出。
2、神经氨酸酶(NA):NA是流感病毒包膜的另一类糖蛋白突起,但数量显著少于血凝素,它可以裂解寡聚多糖与末端神经氨酸残基(即N-乙酰神经氨酸,又名涎酸)之间的结合键,宿主细胞表面的血凝素受体即含有与寡聚多糖偶联的涎酸,神经氨酸酶对它们所含涎酸的降解作用具有重要的病毒生物学意义:
(1)神经氨酸酶对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所含唾液酸的破坏,可使流感病毒得以从感染细胞内出芽释放,并使释放出细胞外的流感病毒解除聚集状态,彼此分散开来,从而有利于其播散。
(2)呼吸道黏液分子内亦含有涎酸成分,神经氨酸酶对其发挥的裂解活性,使流感病毒突破黏液的阻滞,易于在呼吸道黏膜扩散。
由于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神经氨酸酶的活性位点在甲,乙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保守性,因此,研制中的许多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以NA作为药物效应的靶点。
3、核壳体蛋白(RNP):即与病毒RNA共同构成核壳的病毒结构蛋白,包括核蛋白(NP)及三种聚合酶蛋白(PB-1,PB-2,PA),三种聚合酶蛋白均系在宿主胞质内合成,然后再转移到细胞核内,在甲,乙型流感病毒所有结构蛋白中,PB-1是同源性最高的一种蛋白,其功能为负责病毒mRNA合成启动后的延伸,PB-2是依赖于病毒RNA的RNA聚合酶,其功能为识别和结合由宿主细胞聚合酶Ⅱ转录的帽状结构,可从宿主细胞上切下帽状结构并连接到病毒特异性的mRNA的5端上,帽状结构是病毒mRNA转录的引物,起始RNA的转录,在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中,PB-2可能参与切除mRNA 5端帽状结构,PA在病毒RNA合成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一种激酶或一种解旋蛋白。
4、膜蛋白(MA)是流感病毒包膜的结构成分之一,包括M1,M2,M1含有252个氨基酸,是病毒体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多肽,具有型特异性,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主要依据之一,M1可能在子代病毒装配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对核糖核蛋白颗粒起保护作用,M2是一种完整的膜蛋白,含有97个氨基酸,仅见于甲型流感病毒,M2以四聚体形式大量存在于受染宿主细胞表面,而在病毒体中含量很少,其功能为质子通道作用,用以控制HA合成过程中高尔基体腔内的pH值,以及病毒脱囊过程中囊泡内部的酸化。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可感染呼吸道的所有各类细胞,并能在其内复制,其致病的主要机制是病毒复制引起的细胞损伤及死亡,流感病毒一旦进入和定植于呼吸道上皮,经胞饮作用,黏附和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持续4~6h,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再感染邻近的上皮细胞,短期内致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受染细胞发生坏死,脱落及局部炎症反应,同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如发热,疼痛和白细胞减少等,病毒复制致细胞病变是流感发病的主要原理,循环中过量的干扰素可能与全身症状有关,但不发生病毒血症,单纯流感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呼吸道中上部损害,气管受累明显,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胞质内可见包涵体,黏膜充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但基底细胞层无损害,起病4~5天后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形成而恢复,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为肺内广泛出血,肺脏呈暗红色伴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气管,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轻度炎细胞浸润,肺泡中纤维蛋白原渗出,内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检查
【临床症状】
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一旦发生常呈脓毒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分类】
1、典型流感
开始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喷嚏,流涕,鼻塞,有时可见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与上述症状一般于1-2天达高峰,3-4日内热退,症状随之消失,乏力与咳嗽可持续l-2周。
2、轻型流感
起病急,发病轻,全身症状与呼吸道症状均很轻。
3、肺炎型流感
即流感病毒性肺炎,24小时内病情迅速加重,表现为高热,乏力,烦躁,剧咳,呼吸困难,发绀,咳有血痰,双肺密布湿性罗音和喘鸣,脉快细弱,病死率较高,此类病人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慢性肺病患者或妊娠妇女。
4、脑炎型流感
患者起病骤急,一开始就非常严重,常表现为高热,神志不清,颈项强直,抽搐等脑炎的症状。
诊断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确诊往往需实验室检查,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临床症状: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一旦发生常呈脓毒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3、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2)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或口腔含漱液分离出流感病毒。
(3)血清学检查: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5)标本经敏感细胞过夜增殖I代后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4、诊断分类: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检查符合②或③或④或⑤。
鉴别诊断
1、呼吸道感染: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无明显中毒症状,血清学和免疫荧光等检验可明确诊断。
2、流行性脑脊膜脑炎(流脑):流脑早期症状往往类似流感,但流脑有明显的季节性,儿童多见,早期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瘀点,口唇疱疹等均可与流感相鉴别,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军团病:本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表现为重型肺炎,白细胞总数增高,并有肝,肾合并症,但轻型病例类似流感,红霉素,利福平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对本病有效,确诊有助于病原学检查。
4、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的X线表现相似,但前者的病情较轻,冷凝集试验和MG链球菌凝集试验可呈阳性。
5、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红肿并有渗出,培养可能分离出致病菌。
6、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地区性,多发生于收割水稻季节,农民多见,有腓肠肌疼痛,压痛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为鉴别要点。
预防
流行性感冒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宜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等,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
对发热、头痛者应予对症治疗;但不宜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热药,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因为该药可能与Reye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伴随有高热、食欲不振、 呕吐的患者应予以静脉补液。补液速度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条件、药物性质、补液的总量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一般成人约每分钟40~80滴。滴速太快,不但会降低药物的作用(会很快从小便中排出体外),而且短时间内输液过多,会使人体内血循环中血容量急剧增加,尤其是有心脏病的人,一般20~40滴/分为宜。同 时,要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短,心跳快等症状,液体补速太快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肺部水肿等严重症状。
3、抗病毒治疗
(1)离子通道M2蛋白阻抑剂:
金刚烷胺(amantadine):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林病、脑炎后的帕金森综合征、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反应、一氧化碳中毒后帕金森综合征及老年人合并有脑动脉硬化的帕金森综合征。也可用于预防或治疗亚洲甲-Ⅱ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本品与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合用时可促使机体产生预防性抗 体。
a、抗震颤麻痹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100mg,每日 1 2次,每日最大量为400mg。肾功能障碍者应减量。小儿不用。
b、抗病毒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200mg,每日1次;或一次100mg,每12小时1次,最大量为每日200mg。肾功能障碍者,应减少剂量。
小儿常用量:①新生儿与1岁内婴儿不用;②1 9岁小儿,每8小时按体重1.5 3mg/kg,或每12小时按体重 2.2 4.4mg/kg,也有推荐每12小时按体重用1.5mg/kg的;每日最大量勿超过150mg;③9 12岁小儿,每12小时口服 100mg;④12岁或12岁以上小儿,一般同成人量。口服。成人每次0.1g,早晚各1次,最大日剂量400mg,小儿用量酌减,可连服3-5日,最多 10日。1-9岁小儿每日3mg/kg,最大量不超过150mg/kg。
金刚乙胺(rimantadine):主要应用于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畜禽疾病及畜禽感冒期间的治疗,同时还具有解热和提高体液免疫力的作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也有疗效。金刚烷胺经肾脏排泄,以原形经尿排出,故有明显肾功能障碍时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副作用,有肾功能不良的患者需慎用或减少剂量。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鉴于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对涎酸的降解作用具有重要的病毒生物学意义,例如可使其穿入宿主细胞膜、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被呼吸道黏液灭活等。故设计盐酸类似物竞争性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可望达到抗流感病毒效果,此即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理论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甲、 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
扎那米韦(zanamivir):适用于成年患者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治疗由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本品经口吸入给药。使用前患者应在其主治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吸入剂正确使用,可能的话应由医师示范使用方法。患者也要仔细阅读并遵守药品包装内的使用说明。本品可用于成年患者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每日两次,间隔约12h。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或者一次5mg,连用5d。随后数日两次的服药时间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剂量间隔12h(如早晨或傍晚)。患者即使感到症状好转也应完成5d疗程,并应被告知服用扎那米韦不能减少流感传染的危险性。
达菲:本品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在罗氏提交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申报材料中指出,奥司他韦 (达菲)主要的不良反应显示为消化道的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其次是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支气管炎、咳嗽等,此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眩晕、头痛、失眠、疲劳等。
(3)其他抗病毒药物:鼻内给予大颗粒气溶胶干扰素α,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复制和减轻临床症状;但可以出现明显的局部毒性,限制了其应用。正在研究双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于阻断NP和宿主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望能阻断病毒的复制。
4、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根据送检标本(如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流行性感冒中医治疗
1、风热型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口渴,咽干且痛,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以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贯众、淡竹叶、牛蒡子、鲜芦根、桔梗、芥穗、薄荷、甘草)
2、风寒型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身痛较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苔薄白而润,脉浮
【治法】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桔梗、川芎、白芷、葛根)
3、风兼暑湿
【症状】身热不扬,头晕目胀,四肢困倦,骨节痛重,苔白腻,脉弦滑且除见风热及夹湿之症外,虽汗出而身热不解,心烦,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治宜疏散风邪,清暑利湿
【方药】以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生姜)或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扁豆花、佩兰、藿香、厚朴、六一散)
4、风邪兼燥
【症状】除见风热之症外,鼻干唇裂,口舌生疮或干咳无痰,舌质赤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治宜疏散风邪,清肺润燥
【方药】以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川贝、豆豉、栀子、薄荷、山豆根)
(治疗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二、预后
流感病毒性肺炎因严重并发症,出现心力衰竭或外周循环衰竭而死亡。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