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es,LABD)或线状IgA皮肤病(linear IgA dematosis)由于其具有基底膜线状IgA沉积,不伴发谷胶敏感性肠病,HLA-B8阳性仅为30%,成为与大疱性类大疱疮和疱疹样皮炎完全不同的独立疾病,另一儿童慢性大疱皮病(chronic bullous disease of childhood)是一种罕见疾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并且具有同样类型的基底膜带均质性IgA线状沉积,因此有人认为两者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在这里,我们将两病归为一种疾病进行讨论,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青年,大部分为40岁左右,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儿童线状大疱性皮肤病见于5岁以下儿童。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由于真皮结合的基底膜线状IgA沉积,而IgA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目前尚未能确定其来源,间接免疫荧光发现循环抗基底膜带的IgA抗体位于盐水分离皮肤的表皮侧,亦有少数研究报道抗原位于真皮侧,说明本病的靶抗原可能不止一种,免疫电镜发现,线状IgA皮肤病的抗体的沉积方式有3种,一种是沉积于透明板,另一种是沉积于致密板及其下方,第3种是致密板的上方和下方,而儿童慢性大疱性皮肤病的IgA沉积也是位于透明板,致密板及其下方,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多种抗原参与作为成人和儿童线状IgA沉积的靶抗原,初步研究发现抗原分子量为97kDa,285kDa和120kDa三种蛋白质,上述研究表明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和儿童慢性大疱性皮肤病有许多共同抗原,详细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服用某些药物如万古霉素,锂制剂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停药后病情缓解,再次使用此类药物病情复发,药物引起小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很显然某些药物可能引起IgA在皮肤的沉积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1.成人型:
多见于中青年,损害为多形性,可呈环形或成群丘疹,水疱和大疱,对称分布四肢伸侧表面,如肘,膝和臀部,自觉瘙痒明显,临床表现与疱疹样皮炎难以鉴别,但瘙痒程度比疱疹样皮炎轻。
2.儿童型:
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女孩发病率略高于男孩,最常见的特征性损害为炎症基底上的张力性水疱,这些损害最常见于外阴和口周区域皮肤,常成丛排列,新发损害常在旧皮损的周围出现,水疱形成“颈圈”样的改变,患者常感瘙痒或灼痒,发病突然,形成大量张力性水疱,水疱破裂可继发感染,黏膜损害较少见,程度轻重不一,以口腔和结膜的损害稍常见,轻症表现为无症状性口腔溃疡和糜烂,严重的像瘢痕性类天疱样的结膜和口腔损害。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类似疱疹样皮炎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皮损周围皮肤基底膜带有IgA线状沉积,即可基本确立诊断,成人型和儿童型稍有差异,成人型皮损类似疱疹样皮炎,儿童型多在学龄前发病,大疱发生于面部,口周,外阴周围,病程有自限性,且以后发病逐渐减轻,多在青春期前缓解。
鉴别诊断
1.本病应与大疱性类天疱疹和疱疹样皮炎鉴别。
2.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在初生后不久发病,常有阳性家族史,大疱常位于易受压力和摩擦部位,其中发育不良型可为血疱,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和色素异常,伴有指甲,黏膜或牙齿发育不良和毛发脱落。
3.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成人发病,易受外伤处发生水疱,瘢痕,粟丘疹,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有IgG线状沉积可资鉴别。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氨苯砜或磺胺吡啶治疗本病可在24~48h产生明显效果,对氨苯砜治疗反应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条件,因为有部分患者需与低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合用才能抑制水疱的形成,本病用无谷胶饮食治疗无明显效果。
2、儿童型大部为自限性,大部分在发病后2年内缓解,极偶然病人可持续到青春期,但症状与初发时相比较轻,治疗用泼尼松,1~2mg/(kg•d),分2~3次服用,亦可用氨苯砜2mg/(kg•d),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磺胺吡啶也有明显疗效。
(二)预后
病程有自限性,且以后发病逐渐减轻,多在青春期前缓解。大部分儿童在发病后2年内缓解。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资料。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