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

概述

 干扰素-γ受体(IFN-γR1)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严重的分枝杆菌、沙门菌感染以及卡介苗(BCG)接种引起播散性感染为特征。

病因

(一)发病原因

IFN-γR1基因定位于6q23~24,包含7个外显子:外显子1~5编码IFN-γR1的细胞外区,外显子6为转膜区,外显子7为细胞内区,IFNGR1基因的转录产物为IFN-γR1或α链,已发现的IFNGR1基因突变包括外显子3的116位核苷酸突变(TCA→TAA),外显子2的131位C缺失,外显子2的107位4个核苷酸(TTAC)插入,外显子3的拼接突变(G→A)。

此外,INFGR2基因突变导致IFN-γR2分子表达障碍,使细胞内信息传递被阻止于STATS磷酸化水平,IL-12亚单位p40基因缺失导致IL-12活性下降,IL-12受体缺陷,明显阻碍IFN-γ介导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这些基因突变的临床表现与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相似。

(二)发病机制

IFN-γR1广泛存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刺激吞噬细胞分泌IL-12,IL-18和IFN-γ,诱导Th1细胞分化,促进CTL杀伤BCG和NTM,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还能直接抑制BCG和NTM,因此,IFN-γ是抗NTM和BCG最关键的因素。

IFNGR1基因突变,IFN-γR1(α链)表达缺陷,使上述杀伤机制发生障碍,因而发生严重的NTM感染或播散性BCG。

检查

若出生1月时接种BCG,则3月时可发生播散性BCG;分枝杆菌自然感染的发病年龄为生后2个月~3岁,也可发生毒性低的非伤寒沙门菌属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感染可扩散到全身,包括皮肤,软组织,骨髓和脑膜,接种BCG所致者,开始时为附近淋巴结肿大和溃疡,继之发生全身性扩散,与自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相似,多数患儿于数年内死亡。

患儿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并不增高,其他表现为过敏体质和哮喘,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

诊断

自然NTM感染的病例,临床表现相似于一般炎症性疾病,反复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常为阴性,病变组织学检查为非特异性,结核菌素或NTM皮肤试验结果不一,因 而诊断极为困难,凡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者,均应考虑本病,反复做多种病变组织和体液分枝杆菌培养和切片染色找耐酸杆菌,BCG接种所致者较 易被发现,该病的确诊有赖于IFNGR1基因缺失或IFN-γR1分子功能缺陷的证实。

与血行播散型结核相鉴别,实验室检查检查可助鉴别。

预防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西医治疗

应尽可能避免接触结核、伤寒等细胞内感染的病人。禁用冻干卡介苗(BCG),但可接种其他疫苗。应预防性给予抗分枝杆菌药物。一旦发病,治疗原则为至少4种敏感的抗分枝杆菌药物同时使用。原则上宜进行终身治疗。IFN-γ治疗的效果不肯定,其他细胞因子如IL-12、IL-18和IFN-α也可试用于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

理想的治疗是干细胞移植(最好在发病之前或症状被控制后进行)。野生型IFNGR1基因转染骨髓主细胞和干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能是潜在的治疗手段。

预后

IFN-γR1分子缺陷患儿的预后极差,大多数病儿于10个月~11岁死亡。BCG接种扩散者,死于发病后数月;自然NTM感染者,死于症状发生后2~5年。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