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但患病动物没有这种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175~200 nm,内层为核壳,含40 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狂犬病毒核壳蛋白(25%):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其他(30%):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称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虽有减毒变异,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狂犬病减毒活疫苗,供预防接种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其悬液经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1.神经外小量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伤口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
2.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5cm/d,在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期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潜伏期长短不一,4天~19年,绝大多数在1年以内,影响潜伏期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早),伤口性质(深咬伤较短)和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防御机制等,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
1.前驱期:1~4天,常有低热,头痛,乏力,咽痛,腹痛,烦躁等,继之对强光,高声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紧迫感,进食时咽喉肌轻度痉挛,但尚能吞咽,约80%的病人伤口局部及其神经通路上有放射性疼痛,麻木,痒及感觉异常。
2.兴奋期:反射性咽喉痉挛逐渐加重,每当饮水,甚至听到讲水,看到水及咽水动作,或风,光,声,烟刺激也会引起咽喉部严重痉挛,出现典型的恐水症,常伴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全身肌张力高,颈部强硬,常出现躁狂与昏睡交替,发作时暴躁异常;发作间歇期则较安静,语言清晰,由于交感神经亢进,有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唾液分泌增加等表现,病人可高热39~40℃,神志大多清晰,部分病人有精神失常,可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约1~3天。
3.麻痹期:痉挛减少或停止,病人渐安静,逐步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多见,感觉减退,反射消失,呼吸变慢而不齐,心搏微弱,血压下降,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续约6~18h。
狂犬病整个病程3~5天,极少超过10天,极少见“麻痹型”病例,后者以高热,进行性麻痹为主,终至衰竭死亡,全病程约8~9天。
诊断
已属发作阶段的病例,根据患者过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史,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伤情况及该动物的健康状况,则对诊断本病更有价值,如不能确定咬人的犬或猫是否患狂犬病,应将动物关在笼内饲养,如动物在7~10天内不发病,则一般可排除动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注意有无“三怕”(怕水声,光,风)现象,必要时用扇风,倒水和亮灯试验,狂躁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咽肌水肿和毛发竖立现象,如生前免疫学抗原,抗体的检测阳性,死后脑组织动物接种及神经元胞质中发现内氏小体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
某些病例由于咬伤史不明确,早期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发病后症状不典型者,有时易误诊为精神病,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及脑型钩端螺旋体病,安静型肢体瘫痪病例可误诊为脊髓灰质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破伤风患者潜伏期较短,多为6~14天,常见症状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痉挛持续较久,常伴有角弓反张,而狂犬病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主要发生在咽肌,破伤风患者无高度兴奋及恐水现象,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严重的神志改变(昏迷等),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改变及临床转归等有助于本病与病毒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可作出肯定诊断。
狂犬病尚应与类狂犬病性癔症(假性狂犬病)相鉴别,这类患者有被犬且多确定为狂犬咬伤史或与患病动物接触的历史,经数小时或数天即发生类似狂犬病的症状,如咽喉部有紧缩感,能饮水,精神兴奋等症状,但不发热,不流涎,不怕风,或示以饮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类患者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
此外,采用Semple疫苗接种后,可发生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应与狂犬病相鉴别,仅并发脊髓炎者潜伏期为注射开始后1~3周,从注射第1针算起,最短6天,最长者52天,临床表现为接种过程中突然发热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横贯性脊髓病变,有截瘫与括约肌失禁,如并发弥漫性脑脊膜炎则发病较迟,潜伏期5~8周,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病毒性感染意识障碍与脊髓炎表现,以上两种并发症均易与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脑脊液中和抗体的存在有利于狂犬病的诊断,病程中动态观察以及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的判断,均有助于临床鉴别,死亡病例则必须依赖动物接种,以内氏小体及病毒抗原存在与否作出诊断。
小儿狂犬病西医治疗
1、伤口处理:伤口立即处理甚为重要。以20%肥皂水或0.1%苯扎氯铵(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再用烧酒或70%酒精、碘酊涂擦几次,以清除局部的病毒。除非伤及大血管需要紧急止血外,3天内不必包扎或缝合伤口。
2、其他治疗措施:单间隔离病人,加强监护,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维护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兴奋期狂躁时可交替应用多种镇静剂,甚至应用吗啡或全身麻醉。咽喉痉挛不能控制导致窒息时可气管切开,间歇正压给氧。脑水肿时给脱水剂。麻痹期可用呼吸循环兴奋剂、给氧或人工辅助呼吸。
预后
本病一旦出现典型症状体征,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病死率几乎达100%。但毕竟有治疗成功、病人完全恢复的先例。
小儿狂犬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