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缺乏时主要表现为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而B细胞可能正常。1975年首次报道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一)发病原因
PNP缺乏导致核苷酸代谢产物dGTP的蓄积,对早期T细胞和B细胞有毒性作用,使之发育停滞于pro-T/pro-B阶段,导致T细胞和B细胞缺陷。
(二)发病机制
由于T细胞对PNP缺乏比B细胞敏感,故PNP缺乏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与ADA相似,PNP参与嘌呤代谢途径,ADA催化腺嘌呤脱氨基转化为肌苷,肌苷通过PNP催化转化为次黄嘌呤,PNP存在于所有细胞,以淋巴细胞中为多,PNP缺乏对B细胞的损害相对较轻,其矛盾主要为细胞内毒性代谢产物堆积和脱氧腺嘌呤与脱氧鸟嘌呤对不同组织选择性毒性作用,PNP缺乏患儿的免疫功能随着时间而变化,许多患者年幼时T细胞和B细胞功能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恶化。
编码PNP的基因位于14q13,由6个外显子组成,DNA长9kb,PNP缺陷的基因突变方式为点突变引起氨基酸取代,每个患者均为PNP等位基因的突变,仅有一个位点突变不足以致病,杂合子的父母亲PNP酶活性为正常的1/2,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PNP缺陷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感染,常在生后第1年开始发生,一些病人生后几年开始出现临床表现,感染类型与SCID相同,特殊病原菌包括假单胞菌,巨细胞病毒,水痘,腺病毒,EB病毒,ECHO病毒,念珠菌和卡氏肺囊虫,大多数患儿可接受常规的免疫接种,对破伤风杆菌和脊灰病毒能产生抗体,接种BCG后并不一定发生扩散,神经系统病变十分常见,包括痉挛,轻偏瘫,发育迟缓,共济失调,震颤以及多动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狼疮性关节炎和心包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生长障碍是PNP缺陷症的另一个临床问题,体检可扪及较小的淋巴结。
根据婴儿期出现反复感染的病史,临床表现,淋巴细胞dGTP,红细胞PNP测定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确立诊断。
与其他类型SCID相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确诊。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西医治疗
除非接受骨髓移植,否则该病预后极差,已知的33个病人中29人已死亡。其中16人死于感染(3例继发播散性水痘感染),5例死于肿瘤,3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两例为接受未经照射的血制品),2例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骨髓移植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基因治疗病例有限,其效果尚待观察。
预后
早期明确诊断,无严重感染的轻症患儿预后较好,但如不进行BMT,少有患者存活>30岁。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