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小儿乳糜泻

小儿乳糜泻

概述

乳糜泻又称麸质(gluten)过敏性肠病,过去由于病因不明,也曾称之为特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现已证明本病是由于进食麦类食物,包括小麦、大麦及黑麦,机体对其中所含蛋白质成分麸质产生过敏所致,燕麦是否可引起本病,尚有不同意见,至少为害较轻,这种过敏反应,使小肠上部黏膜发生广泛病变,临床表现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且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致病因素

麦类中的麸质(俗称面筋)是一种复合的植物蛋白,它可分解为4种蛋白质,即麦胶蛋白(gliadin),又称醇溶麸蛋白。麦谷蛋白(glutenin)。白蛋白及球蛋白,其中麦胶蛋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与遗传的关系

病儿一级亲属中本病患病率约为2%~3%,如作小肠黏膜活检,10%亲属小肠黏膜具有本病典型改变,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同卵双胎同时患病者约占70%,这些都说明本病发病与遗传相关,通过白细胞抗原测定,发现本病发病与HLA抗原B8,DR3,DR7,DQ,W2及DR4相关 80%~90%病人为HLA-B8阳性者,人群中HLA-B8较多的地区,本病发病率也较高,如爱尔兰西南地区。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麦胶蛋白引起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认为与肠黏膜缺乏一种肽酶,使麦胶蛋白不能被分解而沉积在肠黏膜相关;但该肽酶并不呈长期缺乏,故目前多倾向认为发病与免疫相关,免疫机制尚不明,有认为麦胶蛋白作为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可促使T及K(杀伤)淋巴细胞在肠黏膜聚集,通过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肠黏膜,未经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可测到抗麦胶蛋白IgA抗体,也说明本病与免疫有关。

2.病理

小肠上部黏膜病变广泛是本病特点之一,黏膜变平,有浅沟将其分隔呈不规则沟回状,镜下绒毛萎缩,变短,其至变平,使小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陷窝上皮增生,使陷窝加深,扭曲,绒毛上皮细胞表面不整齐,胞浆内有空泡形成,上皮细胞间有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层有慢性炎性细胞(浆细胞,B淋巴细胞等)浸润,虽绒毛缩短,隐窝延长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病及热带口炎性腹泻等,但这些疾病无上皮细胞改变,且黏膜变薄,本病黏膜厚度正常,牛奶或豆蛋白肠病,免疫缺陷病等肠道病变,多为斑片状,绒毛也仅表现为部分萎缩,与本病黏膜病变广泛有所区别。

检查

婴儿未吃麦食前不会发生本病,以后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2岁为发病高峰,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有所差异,发病大多隐袭,常在数月,数年才明确诊断,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只藉家族史及小肠活检证实。严重者表现为严重小肠吸收不良,典型病例表现如下:

1.消化道症状

多数病人具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如粪便色淡,油脂状,恶臭,每天排便2~3次,也可每天1次,但便量很多,腹泻可间歇性加重,变为水样便,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但少数病儿可无腹泻,甚至发生便秘,病儿多有厌食,但偶见食欲反增加,其他症状尚有呕吐,腹痛,腹胀及脱肛等。

2.生长发育落后

由于吸收不良身高,体重常明显落后,生长速度缓慢,肌肉消瘦,尤以肢体近端明显,约30%病儿可并有牙釉质发育不良,停食麦胶蛋白后,也可恢复。

3.其他营养缺乏症

常见的有由于铁,叶酸吸收不良致营养性贫血,病儿表现面色苍白,由于蛋白吸收不良及失蛋白肠病,可致低蛋白血症,严重时致营养不良水肿,脂肪吸收不良可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引起维生素A,D,E及K缺乏的相应症状。

4.精神症状

可有烦躁,性格改变及睡眠紊乱等, 病儿多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粪脂增加,血清胡萝卜素降低,木糖吸收试验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症,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的检查所见,但这些异常只能证明存在吸收不良,并不能肯定吸收不良是由本病所致。

诊断

本病确诊需根据:

1.活检 :小肠黏膜活检有乳糜泻特征性病理改变。

2.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即饮食中去除一切含麦胶的食物后,症状迅速消失,体重开始增长,在未获取小肠黏膜标本前,不宜先采用饮食治疗,因一旦症状改善,难以肯定是自然恢复,还是饮食疗法的效果,具备上述二条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3.诱发试验: 诱发试验阳性,即重新试给含麦胶蛋白的饮食后,无论症状是否复发,小肠病理改变又重现,即可确诊为本病,2岁以上病儿是否需作诱发试验尚有争论,2岁以下 一般都主张进行,因为此年龄一些其他疾病也可引起类似的小肠病理改变,诱发试验应在开始饮食疗法后2年,待小肠黏膜病理改变完全恢复正常时再进行,为了避 免出现严重症状,可给少量麦食,如每天1~2片面包,多数病儿可以耐受,常需2年或2年以上肠黏膜才重新出现典型病理改变,近年发现,未经治疗的病儿血 C3补体偏低,不足半数病儿IgM降低,血清抗麦胶蛋白IgA抗体,抗网硬蛋白(reticulin)抗体及抗肌内膜(endomysium)抗体可呈阳 性,敏感,特异性均较高,结合小肠活检即可诊断,这些抗体在饮食治疗后可消失,诱发试验又可重新出现。

与慢性腹泻病,脂肪泻和营养不良症患儿鉴别,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点可确诊。

预防

小儿乳糜泻西医治疗

至今还没有能够治愈麸质过敏症的药物。但对于麸质过敏症病人避免毁坏他们肠绒毛和相关症状的惟一办法就是保持无谷蛋白的饮食。需终身限制含麦胶蛋白的食品,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等。食用大米、玉米无妨。限食后1周,症状多可改善,重症病例恢复略晚。身高、体重恢复增长。长期严格限制麦食,并无副作用,且可减少成年后发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治疗早期需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如脂溶性维生素、铁剂及叶酸等。病儿双糖酶活性虽常降低,但罕见引起糖耐受不良,除非出现症状,可短期限食双糖,一般无须限制。

预后

本症为一永久性状态,但确诊后终身限制含胶麦蛋白饮食则预后良好。通过不含谷蛋白的饮食达到正常、健康的生活,但却无法痊愈。

小儿乳糜泻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