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神经性畏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行为怪异的进食性疾病,虽然两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引发疾病的根源和本质相同,均起自于对肥胖的恐惧心态,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疾病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这两种疾病均多发于年轻女性。
早在1959年,美国Stunkard就报道在肥胖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继之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为“贪食症”,1979年,英国Russell首次提出“bulimia nervosa”这一术语,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目前,该症已有独立的分类诊断标准,但与anorexia nervosa间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一)发病原因
认为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 :虽然已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22%,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9%;其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该障碍与遗传的关系尚不明确,另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HIAA水平低于对照,提示可能由于中枢5-HT不足而导致该障碍。
2.社会心理因素: 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一些特殊职业的要求,妇女追求完美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患者个性中的问题,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均对该障碍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
患者对食物存在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不可自制地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发作的时候,患者往往不能控制和限制自己的饮食,于是发生阵发性暴食,有人报道,贪食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摄入数量惊人的食物,一次发作可摄入48116千焦耳(11500千卡),一天可摄入209200千焦耳(5万千卡)的能量,进食后,因恐惧肥胖,又采用诱吐,导泻,禁食,服用利尿药,甲状腺素等方式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的顾虑,患者体重下降不明显,有时甚至高于正常,但因长期暴食,诱吐,导泻等,可导致一系列躯体合并症。
诊断需具备以下条件:
1.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 对食物有种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病人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
2.病人试图以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 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使用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贪食症时,他们可能会无视自己的胰岛素治疗。
3.精神病理包括对肥胖的病态恐惧 病人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体重限度,它远低于病前适宜的或医师认可的健康的体重标准,病人多有(但并非总有)anorexia nervosa发作的既往史,两者间隔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在诊断过程中,需除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贪食,呕吐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导致的贪食现象。
小儿神经性贪食西医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严重躯体合并症的患者,应及早住院,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2.心理治疗
(1)认知治疗:认知治疗可改善患者对饮食、体重、体型等方面认知上的偏差,并使患者认识到自己个性中的不足,从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并改善患者个性中的问题,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结构式家庭治疗:因该障碍患者的家庭结构常存在问题,因此着眼于整个家庭的结构式家庭治疗,会改善患者家庭结构中的问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行为治疗
记录每天进食次数和进食量,严格评分,配合奖惩措施,逐渐增强患者对进食的自控能力。
4.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少暴食、改善抑郁症状。
预后
此方面缺乏研究和报道。曾有3年随访研究报道,该障碍少于1/3的患者病情恢复好,多于1/3的患者症状改善,约1/3患者预后差。该障碍的死亡率尚未见报道。
小儿神经性贪食中医治疗
1)肝郁脾虚,痰火扰心型。
症见:情绪抑郁、悲观、烦躁,时常暴食,食后呕吐,胸胁满闷,嗳气连连,头晕头沉,恶心,乏力,心慌,失眠,多梦,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苔白厚舌质红,脉弦滑。
立法:疏肝健脾,化痰清热。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黄芩、栀子、川连、郁金、生石膏。
旋覆花、代赭石、陈皮、姜半夏、茯苓、竹茹、胆星、甘草。
以上中药煎煮,日服两次,隔开吃饭一个小时服用。
2.针灸疗法
中脘、天枢、气海、内关、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
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