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胶质瘤(optic glioma)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以儿童较为多见。大约1/3的肿瘤仅局限于一侧视神经,而2/3的患者联合有视交叉,下丘脑、三脑室底及视束的侵犯。
(一)发病原因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有两类,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形成,没有概括名称,由于从病原学和形态学上,现在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胶质瘤常见的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神经上皮起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4%。
(二)发病机制
肉眼所见肿瘤边界常较光整,有“假包膜”,而实际肿瘤细胞浸润的区域已远远超过了“假包膜”所显示的边界,较表浅的胶质母细胞瘤常侵犯和穿透大脑皮质并与硬脑膜粘连,肿瘤切面形状多不规则,有肿瘤区,坏死区和出血区,可有囊肿形成,瘤组织柔软易碎,血运丰富,肿瘤的特点是:
①肿瘤细胞的多种组织学形态。
②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
③供血血管丰富。
④来源于血管外膜的间质纤维增生。
生长特征:
①胶质母细胞瘤有沿白质中的神经束生长到远处的倾向。
②肿瘤侵犯脑室后,可经脑脊液转移。
③多中心性生长,有4.9%~20%存在几个独立的瘤中心。
肿瘤恶性程度为Ⅳ级,肿瘤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为毛细胞型,肿瘤自然病程的多样性使得治疗效果的评价十分困难,有的学者根据术前MRI表现将其分为3类:
①视交叉前型;
②弥漫性视交叉型;
③视交叉-下丘脑外生型,以此来指导外科治疗。
1.视交叉前型 常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和突眼,在婴幼儿多以眼球震颤,斜视为首发症状,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静脉的扩张和视盘的水肿,病程较长时可见视盘的萎缩。
2.弥漫视交叉型 多表现为视敏度下降和双侧视野的缺损,内分泌症状和脑积水较为罕见,此类患儿多合并有神经纤维瘤病的其他表现(如皮肤色素沉着等)。
3.视交叉-下丘脑型 临床症状多与年龄相关:
(1)小于2岁:小于2岁的幼儿多表现为脑积水,发育延缓,视力减退和间脑综合征。
(2)2~5岁:2~5岁的患儿,内分泌紊乱是最常见,可表现为性早熟或生长迟缓,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患儿有视力障碍。
(3)儿童:年龄稍大的儿童以视力障碍和视丘下部的损害(嗜睡,尿崩,间脑癫痫等)最为多见。
诊断
儿童表现有无痛,无搏动性突眼,伴有视力进行性下降时,应引起本病的高度注意,应行神经眼科学和神经放射学检查,部分患者可以内分泌障碍和下丘脑受压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
鉴别诊断
肿瘤Ⅰ,Ⅱ型需与下列鞍区占位鉴别:眶部脑膜膨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畸胎瘤;眶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等,Ⅲ型需与生殖细胞瘤或颅咽管瘤鉴别。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西医治疗
对于局限于一侧视神经的肿瘤,手术完全切除是首选,手术的目的为保护眼球和阻止肿瘤向视交叉的蔓延。手术的指征是:进展性突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影像检查示肿瘤进行性增大及患侧已失明。肿瘤较小、临床无症状者,是否积极手术治疗仍存有争论,因为绝大部分肿瘤生长缓慢,不产生疼痛,多数学者建议采取定期观察。对于鞍区外生型已产生占位效应的肿瘤,应采取手术切除。如全切除肿瘤已不可能,也应做部分切除,术后辅以必要的放射治疗。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对放疗较敏感,放射治疗的剂量应达到50~55Gy。许多资料已显示放疗能显著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肿瘤的复发,提高存活率。
预后
视神经胶质瘤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肿瘤全切除可获长期生存,即使部分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患儿的预后也比较好。本组18例中术后随访10例,最长已存活17年,无复发迹象。
弥漫性视交叉型和视交叉-下丘脑外生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视交叉前型。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