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

概述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是一类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糖原贮积病Ⅲ型(Glycogen storagy disease type Ⅲ)即CoriⅢ型糖原贮积综合征 又称Cori病、脱支酶缺乏症、Forbes病,局限性糊精病(Limited dextrinosis)、脱支酶糖原贮积病(Debranche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Forbes综合征等。

病因
发病原因:

已经证实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这些酶缺陷而发生糖原贮积病,可分为12种类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Ⅰ,Ⅲ和Ⅳ型的肝脏损害最为严重;Ⅱ,Ⅴ,Ⅶ型则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除部分肝磷酸化酶激酶缺陷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脱支酶缺乏所致。

发病机制:

脱支酶具有两种催化酶活力,即淀粉-1,6-葡糖苷酶(amylo-1,6-glucosidase)和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oligo-1,4-1,4-glucantransferase),其编码基因位于1p21,当糖原外层葡萄糖直链在分支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将其中3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证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淀粉-1,6-葡糖苷酶即可解除分支点上以α-1,6-键连接的葡糖分子,脱枝酶缺乏时,糖原分解不能正常进行,致使1,6糖苷键连接点数量增多和糖原分子结构异常,根据酶缺陷和累及组织器官的不同情况,本病又分为数个亚型:患儿肝脏和肌肉中酶活力均缺损者属Ⅲa型,最为多见;仅肝脏中酶活力缺陷者属Ⅲb型,约占15%。

本型的肝组织病理变化与GSD-Ⅰ者类似,肝糖原含量可高达17%;但本型甚少脂肪变性,且纤维化明显,可资鉴别,肌组织受损者常见糖原累积于肌原纤维之间及肌纤维膜下等部位。

检查

本型临床症状远较GSD-Ⅰ为轻缓,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患儿以生长迟缓和肝大为主诉,且常在4~6岁时出现脾大,但单凭体检不能与GSD-Ⅰ相鉴别,不少患儿除肝脏外,肌组织亦被累及,表现为肌无力,在行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肌痉挛,少数呈进行性肌病,病变涉及心肌者出现心脏增大和心电图异常,但心衰和心律失常罕见,本病不累及肾脏,与GSD-Ⅰ不同,部分患儿在青春期阶段肝脏明显缩小,生长发育亦有改善,机制不明,亦有个别患儿病情持续发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诊断

空腹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红细胞或白细胞中酶的测定(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 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此外,局限性糊精试验: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胰高血糖素试验可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具体方法为:给本病征患者时,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0.5mg后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ml),在2次试验中 乳酸浓度不变。

注意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可用胰高血糖素试验,正常人注射胰高血糖素30min之内,血糖至少增高3.9mmol/L;而von Gierke病血糖增高<1.7mmol/L,空腹和进食后皆如此,依此可与GSD-Ⅲ相鉴别,后者如在进餐后2h给予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将明显增高,肾上腺素耐量试验并不优于胰高血糖素耐量试验,并可能引起不良副作用,给von Gierke病人进食半乳糖或果糖不导致血糖水平增高,此种耐量试验当尽量不做,因可导致严重酸中毒。

预防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西医治疗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目前医学界尚无较好的医疗手段。饮食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可以在日间给予高蛋白饮食,夜间予以鼻饲高蛋白液体;也可采用与治疗GSD-Ⅰ相似的高淀粉饮食。经恰当的饮食治疗后,患儿血糖可以保持正常,转氨酶值下降,生长情况改善。

预后

本病征一般预后尚好,患儿至发育年龄后肌肉症状、肝大常有减轻,曾有活到50岁以上的报告。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