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儿童口吃

儿童口吃

概述

口吃是语音节律障碍的一种,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涩阴时常伴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口吃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少数可持续至成年。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因
遗传因素(35%):

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躯体因素(10%):

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精神和其他因素(15%):

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检查

主要表现为言语节律失调,语音或字句的重复,中断,阻滞而不流利,可伴有言语助动的动作,如跺脚,拍腿等,口吃患儿常表现胆小,退缩,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绪障碍。

须符合下列三项:

1、经常出现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影响说话的流畅性;

2、无表达内容障碍;

3、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因发音-呼吸器官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节奏失调,在激动,恐惧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发生,可表现为第一字发音时发不出,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或无意义地重复发音等不同形式,患儿说话时,可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口唇颤抖,躯干摇晃等动作,并易因口吃影响产生孤僻,自卑,羞怯等性格,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诊断

鉴别诊断

一、先天利左性口吃(congenital sinistromanual stuttering):先天利左,因后天强制性教育,被迫必为利右,因此语言有先天和后天两个不同中枢,故言语不流利,造成口吃,有报道认为此种口吃最为常见。

二、思维过速性口吃: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三、精神性口吃(mental stuttering):学语阶段由于精神创伤,语言表达受到抑制,造成失语,患儿精神创伤史,并可有发言紧张,孤独,寡语,行为退缩或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四、方言性口吃: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五、家族性口吃(familial stuttering):患者有家族史,甚至同一家族有多人罹患,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亦有人认为在遗传基础上因外因诱发,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

预防

儿童口吃西医治疗

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其中口吃严重者可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剂量0.5~2mg,每日1~2次,或服用抗焦虑药治疗。

儿童口吃中医治疗

1.珍珠粉:3次/日口服,有镇惊安神作用。

2.蝉衣粉:将蝉衣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日2次口服,有祛风止惊,安神作用。

3.银花、菊花、胖大海泡茶饮:用上药,开水冲泡,每日1剂,当茶饮,有消除咽部异物感的作用。

4.钩藤饮:用钩藤,开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5.地龙粉:将地龙干品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日2次,有祛风止抽作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