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小儿风疹

小儿风疹

概述

小儿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发热、全身红色斑丘疹、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情较轻,预后良好。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给予维生素及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高热、头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咽痛者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咳嗽可用祛痰药和止咳药。病情重者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

病因
病毒感染(30%):

风疹病毒是一种囊膜病毒,直径约60~70nm,呈粗糙球状,由一单股RNA基因组及脂质外壳组成,内含一个电子稠密核心,覆盖两层疏松外衣。病毒不耐热,在37℃和室温中很快灭活,-20℃可短期保存,-60℃可相对稳定几个月,出疹前7天及疹退后7、8天,鼻咽部分泌物中可发现病毒,亚临床型患者亦具传染性。 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过飞沫传播,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除鼻咽分泌物外,血、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 1~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

母体因素(30%):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其发生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故具有传染病。

检查

潜伏期

此期间患儿没有不适,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

前驱期

出疹前1~2日,症状轻微或无明显前驱期症状。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和结合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有呕吐、腹泻、鼻衄、齿龈肿胀等。部分病人在咽部和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出疹期

发热​第l~2天后出疹,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为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 ,疹间皮肤正常。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躯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同时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耳后、枕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肿大淋巴结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脾脏轻度肿大。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而脾脏及浅表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无皮疹性风疹指部分风疹病人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淋巴结肿大而无皮疹。感染风疹病毒后亦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阳性,即所谓隐性染病或亚临床型病人。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易感者有风疹接触史,或当地有风疹流行。

临床表现

根据前驱期短、上呼吸道炎症轻、低热、出疹迅速及消退快,以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等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需均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EB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幼儿急疹

6个月至1岁半儿童多见,骤发高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轻,高热3~4天,热退后出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不留痕迹。

猩红热

高热,咽痛,扁桃体红肿伴脓性分泌物,发病1~2天出疹,为弥漫性红色斑丘疹、粟粒疹,有草莓舌,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咽拭子培养为乙型链球菌。

麻疹

急性起病,高热持续3天开始出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流涕、流泪、畏光、打喷嚏等)较重,口腔粘膜可见麻疹粘膜斑(科氏斑)。

药疹

近期内用过或接触过某种药物引起,形态不一,可发痒,伴发热或无热,嗜酸粒细胞增高,停药即逐渐缓解。

预防

小儿风疹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及对症疗法

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给予维生素及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高热、头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咽痛者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咳嗽可用祛痰药和止咳药。

抗病毒治疗

病情重者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脑炎​者,按乙型脑炎原则治疗。关节炎轻者不需要治疗,局部疼痛者可用镇静止痛剂,局部热敷或理疗。紫癜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血液和血小板。

小儿风疹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4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