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概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明显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征候群,系内科常见急症之一。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轻度实际上是指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有轻,中度酸中毒者可列为中度;重度则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后者很容易进入昏迷状态。
病因
急性感染 (30%): 是DKA的重要诱因,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感染常见,且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急性感染又可是DKA的合并症,与DKA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更增加诊治的复杂性。
治疗不当(25%): 如中断药物(尤其是胰岛素)治疗,药量不足及抗药性产生等,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人停用或减少胰岛素治疗剂量,常可引起DKA,2型糖尿病病人长期大量服用苯乙双胍,尤其肝,肾功能不佳时易诱发DKA;也有报道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诱发者,近年来,有些患者轻信并无确切疗效的治疗手段或“药物”,放弃了科学的公认的正规治疗方案,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停用了胰岛素,更易诱发DKA。
饮食不当(20%): 饮食失控和(或)胃肠道疾病 如饮食过量,过甜(含糖过多)或不足,酗酒,或呕吐,腹泻等,均可加重代谢紊乱而诱发DKA。
其他因素(20%): 诸如严重外伤,麻醉,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以及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等情况,由于应激造成的升糖激素水平的升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增加,加之饮食失调,均易诱发酮症酸中毒。
发病机制
DKA发病的基本环节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图1)和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即升糖激素)增加,导致糖代谢障碍,血糖不能正常利用,结果血糖增高,脂肪分解增加,血酮增多和继发代谢性酸中毒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一系列改变,升糖激素包括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其中,胰高糖素的作用最强,胰高糖素分泌过多是引起DKA发病的主要因素,由于胰岛素及升糖激素分泌双重障碍,患者体内葡萄糖运转载体功能降低,糖原合成与糖的利用率下降,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加强,血糖显著增高,同时,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给酮体的产生提供了大量前体,最终形成了酮症酸中毒。
 DKA时,机体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血糖:DKA患者的血糖多呈中等程度的升高,常为300~500mg/dl,除非发生肾功能不全,否则多不超过500mg/dl,造成患者高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下降,机体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以及脱水,血液浓缩等因素。
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包括:①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区,一般血糖每升高5.6mmol/L (100mg/dl)血浆渗透压相应升高5.5mmol/L(5.5mOsm/kg),细胞外液高渗引起细胞内液向细胞外移动,细胞脱水,而细胞脱水将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②引起渗透性利尿,DKA时增高的血糖由肾小球滤过可比正常的5.5~11.1mmol/(L·min)要高5~10倍,而近端小管回收糖的最大能力为16.7~27.8mmol/(L·min),多余的糖由肾脏排出的同时,带走水分和电解质,进一步导致水盐代谢紊乱。
2.酮症和(或)酸中毒
(1)酮体的组成和代谢:酮体是脂肪β氧化不完全的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3种组分,其中乙酰乙酸为强有机酸,能与酮体粉发生显色反应;β-羟丁酸为乙酰乙酸还原产物,亦为强有机酸,在酮体中含量最大,约占酮体总量的70%;丙酮则为乙酰乙酸脱羧产物,量最少,呈中性,无肾阈,可从呼吸道排出,正常人血酮体不超过10mg/dl,酮症酸中毒时可升高50~100倍,尿酮阳性。
由图3可知,脂肪酸β氧化的产物乙酰CoA,既是酮体的前身物,又是酮体消除的必然途径,乙酰CoA是与糖代谢的产物草酰乙酸结合形成柠檬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利用的,如无充足的糖代谢产物草酰乙酸,酮体的消除即出现障碍。
(2)脂肪分解增加:DKA病人脂肪酸分解的主要原因包括胰岛素严重缺乏不能抑制脂肪分解,糖利用障碍,机体代偿性脂肪动员增加;以及DKA时生长激素,胰高糖素和皮质醇等促进脂肪分解的激素增加等因素所致。
(3)高酮血症:DKA病人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大量游离脂肪酸在肝内经β-氧化及与辅酶A(CoA)和ATP耦联形成乙酰CoA,大量乙酰CoA使肝内产生的酮体增加,超过正常周围组织氧化的能力而引起高酮血症。
(4)酸血症和酮症酸中毒:酮体中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都是强酸,血酮增高使血中有机酸浓度增高(正常的6mmol/L),同时大量有机酸从肾脏排出时,除很少量呈游离状态或被肾小管泌[H]中和排除外,大部分与体内碱基结合成盐而排除,造成体内碱储备大量丢失而致酸中毒,当血pH值降至7.2时可出现典型的酸中毒呼吸(Kussmaul呼吸),pH值
DKA时知觉程度的变化范围很大,不论其意识状态为半清醒或昏迷,当血浆HCO-3≤9.0mmol/L时,有人认为均可视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coma,DKAC),当血HCO-3降5.0mmol/L以下时,则预后极为严重。
3.脱水:DKA时血糖明显升高,同时大量酸根产生,渗透性利尿及排酸失水,加上呼吸深快失水和可能伴有的呕吐,腹泻引起的消化道失水等因素,均可导致脱水的发生,脱水的原因有:①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②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大量酸性代谢物排出时带走水分;③病人入水量不足,特别是老年病人,脱水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4.电解质紊乱:DKA时,由于渗透性利尿,摄入减少及呕吐,细胞内外水分转移入血,血液浓缩等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临床上所测血中电解质水平可高,可低,也可正常,DKA时血Na 无固定改变,一般正常或减低,早期由于细胞内液外移可引起稀释性低Na ,一般血糖每升高5.6mmol/L,血Na 可下降2.7mmol/L,进而可因利尿和酮体排出而致血Na 丢失增加,但如失水超过失Na 时也可致血Na 增高,血K 多降低,尽管由DKA时组织分解增加和大量细胞内K 外移以致测血K 值并不低,但其总体钾仍低,因为:①渗透性利尿引起大量K 丢失;②DKA时肾小管的泌[H]和制[NH4]功能受损,肾小管内Na -K 交换增加;③呕吐和摄入量不足,因此,DKA病人只要肾功能无损害,治疗时均需补钾。
DKA时由于细胞分解代谢量增加,磷的丢失亦增加,临床上可出现低磷血症,近年特别注意DKA病人由于细胞分解增加,磷在细胞内的有机结合会破坏,磷自细胞释放出来由尿排出,约11% DKA病人血磷低,缺磷可致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减少,而影响氧自血红蛋白解离引起组织缺氧。
此外,还应注意DKA时,由于血脂水平增高,可造成水溶性电解质成分(如血钠)呈现假性降低。
5.组织缺氧:DKA时带氧系统失常,高血糖致红细胞内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增多,增强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缺磷时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降低,使血氧解离曲线左移,两者均导致氧释放减少,造成组织缺氧,但由于Bohr效应,即酸中毒时pH值下降,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下降,而又可使组织缺氧在某种程度得到改善。
检查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轻度实际上是指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有轻,中度酸中毒者可列为中度;重度则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后者很容易进入昏迷状态,临床上,较重的DKA可有以下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症状加重和胃肠道症状
DKA代偿期,病人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口渴等症状加重,明显乏力,体重减轻;随DKA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乃至不能进食进水,少数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儿可有广泛性急性腹痛,伴腹肌紧张及肠鸣音减弱而易误诊为急腹症,原因未明,有认为可能与脱水,低血钾所致胃肠道扩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有关,应注意或由少见的诱发DKA的急性原发性腹内疾病引起,如非后者,纠正代谢紊乱腹痛即可缓解。
2.酸中毒大呼吸和酮臭味
又称Kussmaul呼吸,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由酸中毒所致,当血pH
3.脱水和(或)休克
中,重度DKA病人常有脱水症状和体征,高血糖导致大量渗透性利尿,酸中毒时大量排出细胞外液中的Na ,使脱水呈进水性加重,当脱水量达体重的5%时,患者可有脱水征,如皮肤干燥,缺少弹性,眼球及两颊下陷,眼压低,舌干而红,如脱水量超过体重的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继而烦躁不安或嗜睡,逐渐进入昏睡,各种反射由迟钝甚而消失,终至进入昏迷,意识障碍的原因尚未阐明,严重脱水,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及缺氧等对脑组织功能均产生不良影响;有认为血中酮体尤其是乙酰乙酸浓度过高,可能与昏迷的产生关系密切,而β-羟丁酸堆积过多为导致酸中毒的重要因素,丙酮则大部分从呼吸排出且其毒性较小。
5.诱发疾病的表现
各种诱发病均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应予注意识别,避免与DKA相互混淆或相互掩盖而延误诊治。
DKA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想到DKA发生的可能性,DKA主要易发于1型糖尿病,对于某些发病急骤的1型糖尿病患儿,有时可误诊为急性感染或急腹症,临床应予以重视,2型糖尿病起病隐蔽,可能病后多年而未获诊断,发生DKA者相对较少,但也可在上述各种诱因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患者病前并无糖尿病史,也可发生DKA。
诊断
诊断DKA的要点
(1)糖尿病的类型,如1型糖尿病发病急骤者;2型糖尿病并急性感染或处于严重应激状态者。
(2)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及临床表现者。
(3)血糖中度升高,血渗透压正常或不甚高。
(4)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或血酮升高,是DKA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5)酸中毒,较重的DKA患者多伴有代偿或失代偿性酸中毒,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酸中毒。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重指标
(1)临床表现有重度脱水,酸中毒呼吸和昏迷。
(2)血pH值
(3)血糖>33.3mmol/L伴有血浆高渗现象。
(4)出现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过高或过低。
(5)血尿素氮持续增高。
3.注意事项
为迅速确定诊断,判定严重程度,寻找诱因,应重点询问病史和查体,特别注意病人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强度,呼出的气味;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状态;有无感染存在及应激状态等,并立即或同步做有关必要的化验检查。
鉴别诊断
1.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此类病人亦可有脱水,休克,昏迷等表现,老年人多见,但血糖常超过33.3mmol/L,血钠超过155mmol/L,血浆渗透压超过330mmol/L,血酮体为阴性或弱阳性。
2.乳酸性酸中毒:此类病人起病急,有感染,休克,缺氧史,有酸中毒,呼吸深快和脱水表现,虽可有血糖正常或升高,但其血乳酸显著升高(超过5mmol/L),阴离子间隙超过18mmol/L。
3.乙醇性酸中毒:有酗酒习惯,多在大量饮酒后发病,病人因剧吐致血β-羟丁酸升高,血酮可出现阳性,但在有酸中毒和阴离子隙增加的同时,其渗透压亦升高。
4.饥饿性酮症:因进食不足造成,病人脂肪分解,血酮呈阳性,但尿糖阴性,血糖多不高。
5.低血糖昏迷:病人曾有进食过少的情况,起病急,呈昏睡,昏迷,但尿糖,尿酮阴性,血糖低,多有过量注射胰岛素或过量服用降血糖药史。
6.急性胰腺炎:半数以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会出现血,尿淀粉酶非特异性升高,有时其升高幅度较大。
预防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西医治疗
(一)治疗
一、应立刻补液:
应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可按原体重10%估计;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
二、静滴胰岛素:
液体中加入胰岛素,按0.1U/Kg.h小剂量持续静滴;酮体消失前胰岛素用量为4~6U/h,使血糖每小时下降3.9~5.6mmol/L;酮体消失后胰岛素用量为2~3U/h,使血糖维持于13.9mmol/L,以免低血糖及脑水肿。
三、注意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酮症酸中毒时失钾严重,见尿即可补钾,要在4~6天补足。一般不积极补碱,当PH
四、治脑水肿 心律紊乱 心衰 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五、生命体症平稳立即收入病房。
(二)预后
早在1921年胰岛素问世前,DKA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高达60%~70%。目前已明显降低,仍在1%~5%。因此,临床上应针对导致死亡的原因进行积极地防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医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糖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浆酮体浓度超过正常时形成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临床上称为酮症酸中毒。以严重脱水、呼气有烂苹果味、酮症、血糖明显增高、后期昏迷为特点。多见于2型糖尿病。
辨证分型
1.肺燥胃热,升降失和
口燥唇干,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尿频便结,身热心烦,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舌红绛少苔或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养阴,解毒降逆。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
2.痰热犯心,浊毒闭窍
口干微渴,恶心呕吐,畏食,小便短赤,嗜睡,甚则神昏不醒,颜面潮红,身热口臭,呼吸声高息长,肢体强痉。舌红绛,苔黄腻而燥或苔黑,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化浊,豁痰开窍。安宫牛黄丸加减。
3.阴津亏竭,阳气欲绝
口干唇焦,皮肤干瘪皱折,面色苍白,汗出不止,肢厥不温,神情淡漠或昏迷,气短不续。舌淡暗无津,脉沉微欲绝。
【治法方药】 益气救阴,回阳固脱。生脉饮合参附汤。
经验方
1.清热和血降酮方
【方剂】黄芪40克,怀山药30克,玄参35克,苍术2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陀子20克,当归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30克,川芎 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和血。
【主治】糖尿病危象伴酮症酸中毒症。
2.降糖活血方
【方剂】木香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9克,益母草15克,丹参15克,葛根12克。
【功效】行气活血。
【主治】血瘀气滞。
3.降糖基础方
【方剂】 党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生地黄15克,茯苓9克,五倍子5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苍术9克,玄参12克,黄芪15克,山药12克。
【功效】 益气养阴,滋阴润燥。
【主治】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有滋阴固脱的作用,适用于神昏、烦渴、尿量多者。每次留针20分钟。
(2)手十二井穴、百会、水沟、涌泉、承浆、关元、四神聪、绝骨、着重补涌泉、关元、绝骨、其余穴平补平泻,有救阴回阳之功能,适用于阴阳衰竭者。每次留针20分钟。
2.耳针疗法
耳针取穴胰、屏间、肾、三焦、肝、神门、心、耳迷根,每次选2~5穴,轻刺激,留针20分钟,或用耳穴埋压王不留籽法,每日一次,并嘱患者轻轻按压。
3.灸法
(1)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小手指尖,灸20分钟,有温阳补肾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者。
(2)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命门、关元,每日用艾条灸治,有回阳救逆、补益脏腑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衰者。
(3)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命门、关元,每日用艾条灸治,有回阳救逆、补益脏腑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衰者。
(4)重灸神阙、关元,用烧山火针涌泉、足三里,有回阳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本病呈现亡阳证者。
(5)重灸神阙,用凉泻法针涌泉穴,有回阳固阴的作用,适用于本病阴阳俱亡证。
4.敷贴疗法
吴茱萸适量,打碎加黄酒和匀浸泡后蒸热或炒热,用布包热熨背部6~8胸椎处以及前额部,用于亡阳欲脱。
5.梅花针疗法
辨证选穴:肺热伤津(属上消)患者选穴:后颈部、胸椎1~5两侧、气管两侧、骶部、太渊、合谷、肺俞、大椎、廉泉、阳性物处。胃燥阴伤(属中消)患者选穴:后颈部、骶部、乳突区、胸椎5~12两侧、内关、曲池、足三里、中脘、大椎、阳性物处。肾虚精亏(属下消)患者选穴:胸椎9~12两侧、腰、骶部、小腿内侧、肾俞、关元、太溪、三阴交、百会、阳性物处。手法:一般采用轻度或中等度刺激。在阳性物处和阳性反应区则采用较重刺激手法。
6.拔罐疗法
(1)取穴:脾俞、胰俞(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足三里。上消加肺俞、大椎;中消加胃俞、曲池;下消加肾俞、关元、复溜。操作:采用单纯罐法,或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亦可用针刺后拔罐,均留罐10~15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取穴:天枢、三焦俞、梁丘。上消加肺俞、中府、璇玑、上脘;中消加滑肉门、脾俞、胃俞;下消加肾俞、关元俞、太溪。操作:采用单纯罐法,或采用水罐法。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7.茶疗法
(1)天冬、枸杞各20克,党参、五味子各10克。上药放入砂锅,加水1000毫升,煎沸20分钟,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饮服。
(2)天花粉25克,冬瓜100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于砂锅内,煎沸15分钟后,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饮服。
8.敷脐疗法
(1)生萝卜适量,鲜藕适量,天花粉30克。天花粉研末,生萝卜、鲜藕捣汁调花粉面成糊。以药糊敷脐部,外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石膏30克,黄连10克,麦冬10克,芒硝10克,天花粉60克,山药60克。前四味药共研细末,后两味药水煎取浓汁,药汁调药面如糊,药糊适量敷脐,胶布固定。每2~3日换药一次。
9.中药针剂
(1)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加人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
(2)醒脑净注射液:40毫升,加人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两次,用于标实盛者。
(3)生脉注射液:60~8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 500毫升静脉滴注。
(4)参附注射液:4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 250毫升静脉滴注,用于本虚明显者。
(5)人参注射液:每次6毫升,加入生理盐水 60毫升,静脉推注。
(6)四逆注射液:每次1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 500毫升,静脉滴注。(选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