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涎腺混合瘤

涎腺混合瘤

概述
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salivary gland)是发生在大涎腺和小涎腺的一种良性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因发生于外、中胚叶,肿瘤内含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及黏液瘤样组织等,故Minssen(1896)称其为混合瘤,亦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混合瘤并非绝对良性,属低度恶性的肿瘤,也称临界瘤。
病因
发病原因: 混合瘤常发生在腮腺,其次为腭部,下颌下腺,舌下腺,颊部,口,唇等处。该肿瘤由外胚叶和中胚叶共同参与衍化而成,呈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呈半透明黏液样,有时可有软骨组织。
发病机制: 镜检示肿瘤一部分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不一,多数为立方形或多角形,可呈基底细胞样,或鳞状上皮,细胞排列成多索状或片块状,或构成大小不等的囊腔,或为多数散在腺体,上皮细胞团之间,有纤维组织,且常有透明性变,此外,有黏液组织及软骨样,骨样组织,其中以黏液组织最为突出,黏液细胞可呈星形,梭形或多角形,有时可见上皮细胞向黏液细胞过渡形态,肿瘤中的软骨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似,但大多数分化不全,类似黏液组织(图1),包膜内常有瘤芽,故肿瘤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检查
1.腮腺混合瘤:涎腺混合瘤80%以上发生在腮腺,其中绝大部分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腮腺区的组织膨隆,特别是耳垂,颌后区最为常见,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突起,无痛,肿物的硬度亦不一致,推之可活动,不与深部组织和皮肤粘连,有1/10发生在腮腺深叶,常表现为咽旁软组织向中线膨隆畸形,很像从软腭生长的肿瘤,体积不大时,常无症状,患者偶有咽部异物感,腮腺深层混合瘤长大后,可压迫该侧下颌骨升支,进入颌后区向外膨隆,位于腮腺深层的混合瘤,由于肿瘤生长受翼下颌韧带的限制,活动度不大,肿瘤常呈哑铃状。
2.下颌下腺混合瘤:则在颌下三角区域出现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推之能活动。
3.小涎腺混合瘤:可发生于口腔各部 以硬软腭交界处居多,肿瘤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多呈球形,周界清楚,多为实质性中等硬度,表面有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一般良好,而位于舌部的混合瘤移动性很差,特别是硬腭的混合瘤与骨膜粘连固定。
据报道腮腺混合瘤恶变率高达34.6%,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分析腮腺混合瘤169例,恶变的有17例,恶变率为10%。
混合瘤在生长过程中如突然加快,肿瘤与深部组织及皮肤固定,界限不明显,局部发生持续性疼痛,并发面神经瘫痪,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固定,应考虑有恶性变。
混合瘤恶变常以复发为基础 其原因是:第1次手术残留下的肿瘤组织,如肿瘤包膜外有赘生的瘤组织,或另一种肿瘤结节仅以细条状组织与主瘤相连,不易发觉;由于包膜不完整,手术时种植瘤组织,混合瘤还可由于创伤,不适当的针刺,以及贴敷腐蚀性药物后溃烂,感染,均可加速肿瘤的发展,促成恶变。
诊断
诊断依据
1.涎腺部位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2.肿物小者表面光滑,大者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活动(发生于腭腺者可不活动),无面瘫。
3.涎腺造影示良性占位性病变。
4.B型超声波见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涎腺造影,可作出初步诊断,通常术前不主张作活体组织检查,因切开包膜,有种植瘤细胞的危险,增加其复发率,可作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切片。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2、下颌下间隙感染:临床表现,牙源性感染病程发展快,全身高热,下颌下区肿胀明确,皮肤充血,发红,有时发亮,有凹陷性水肿和压痛,早期即有脓肿形成,可扪及波动感;腺源性病程发展较慢,初为炎性亲润的硬结,逐渐长大,穿破淋巴结被膜后,呈弥散性蜂窝织炎,症状同牙源性感染,但晚期才形成脓肿。
3、下颌下区囊性水瘤: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检查可见囊腔内容物稀薄,无粘液,淡黄清亮,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
各类型混合瘤需与一下疾病鉴别:
1.腮腺混合瘤的鉴别
(1)腮腺囊肿:生长缓慢,表面皮肤正常,体积小,界限清楚,柔软,可抽出清亮的黄色液体。
(2)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好发于腮腺,常呈单侧或双侧多发性肿物,生长缓慢,早期多为软橡皮样,逐渐变坚韧,边界不清,肿物区皮肤有色素沉着,干燥而粗糙,与肿物紧密粘连,并常有肿物溃破后遗留的浅在瘢痕,表浅淋巴结可肿大,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增加。
(3)腮腺结核:早期腮腺淋巴结受累,生长缓慢,以后淋巴结被膜穿破,侵入腮腺,临床表现很像肿瘤,有的呈囊性或具有波动感,少数患者腮腺导管可有脓性溢液,有的患者在颈部有淋巴结核或肺结核的病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助于鉴别诊断。
(4)米枯利病与干燥综合征:皆可累及腮腺,泪腺及下颌下腺,多呈双侧对称性肿大,以口干,涎腺肿大,干燥性角膜炎为共有的特征,干燥综合征还有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两者的关系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米枯利病是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表现,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涎腺肿块无疼痛,质硬,涎液减少而致口干不适。
(5)症状性腮腺肿大:为腮腺弥漫性肿大,质软,常为双侧,多无自觉症状,可伴随营养障碍,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病而出现。
(6)单纯性腮腺肿大:多发生于青春期男性,可能与生长发育有关,无不良后果,大多为暂时性,少数因肿胀时间过久,成为恒定的腮腺肿大。
(7)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肿瘤位于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的深面,瘤体呈球形或纺锤形,不能上下移动,可水平移动,触质硬韧,可伴有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2.颌下腺混合瘤鉴别
(1)鳃裂囊肿:多发生于腮腺下极或胸锁乳突肌与下颌角之间,生长慢,活动,光滑,有时可扪及波动感,可抽出乳白色或澄清液体。
(2)慢性颌下腺炎:由于长时间炎症刺激使腺体纤维化,触诊时腺体呈一硬性肿块,有进行性腺体肿大史,按摩腺体时导管口分泌少或无,可有脓性黏稠液体流出。
(3)颌下淋巴结核:与腮腺淋巴结核雷同。
(4)颌下腺低度恶性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一般病史也较长,可数年,10多年,肿瘤生长缓慢,肿物外形多不规则,亦可呈结节状,早期多无症状,与混合瘤相似,但一般活动度较差,前者易侵犯神经而伴疼痛,后者可为实性或囊性,囊性者一般分化较好。
3.小涎腺混合瘤应与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预防
涎腺混合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手术切除。
1.手术原则:针对肿瘤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原则上应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内将其整块切除,切忌作肿瘤剜除手术。发生在腮腺者应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及肿物切除术,术中保留面神经;发生在小涎腺者应将包括肿瘤以外0.5cm正常组织在内整块切除;发生在腭腺者其深部应连同骨膜一并切除,如骨面粗糙变色亦应将其凿除;发生在颌下腺者应行颌下腺及肿物整块切除。
2.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法 腮腺混合瘤切除方法有两种。
(1)由前向后,先分离腮腺导管的方法:适用位于耳下的混合瘤者。
①切口:从耳屏前开始,沿耳前皮肤皱折线向下,至耳垂下转向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绕过下颌角,沿下颌骨下缘到达咀嚼肌前缘。
②翻开皮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术前如已注入亚甲蓝,腮腺已染成蓝色,甚易辨认。向前沿腮腺筋膜表面锐剥离翻起皮瓣,翻到距离嚼肌前缘1cm处。
③寻找腮腺导管:在耳垂至鼻翼和口角中点的水平线上,此线的中1/3部即腮腺导管的位置。在导管的浅面,有上颊支越过,注意不要损伤。找到上颊支后,即可找到导管。切断后结扎导管。
④分离面神经:从上颊支的深面分离出导管。用导管牵引腮腺浅部前缘,钝性分离软组织,寻找面神经各个分支。在上颊支的平面上,在腮腺前及上缘附近找出颧支;在导管下方找出下颊支和下颌缘支,然后沿分支向后分离,逐步将腮腺组织及肿瘤掀起,直至暴露面神经总支和总干及其他分支,然后切除腮腺浅部及其肿瘤。
⑤冲洗创口后,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并放置橡皮引流条,局部加压包扎。
(2)由后向前,先解剖面神经总干的方法:适用于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①切口与翻皮瓣同上法。
②暴露面神经总干:沿腮腺后缘及下缘分离,将腮腺向前向上拉开,暴露颌后凹区。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离达乳突,此时常可遇到耳大神经,确定后可将其切断。暴露乳突前缘后,在胸锁乳突肌深面可见二腹肌后腹深部,有时还可触及茎突。在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止端、二腹肌后腹、茎突及外耳道软骨之间,为寻找面神经的标志,此处应仔细地进行钝性分离。在面神经总干的浅面,常可见耳后动脉斜行向后越过。必要时可剪断、结扎。
③分离面神经总支及分支:暴露总干后,从腮腺深浅两部之间,仔细钝性分离腮腺组织,找到颞面及颈面两总支,分别沿总支分离腮腺组织,即可暴露面神经的各分支,直达前缘,找到腮腺导管,结扎并切断之,将腮腺浅部连同肿瘤一并切除。如混合瘤在深部,切除腮腺浅部后,尚需作深部切除术。用神经钩轻轻牵开面神经总干,再用钝分离的方法,分离腮腺深部与其周围组织,并结扎切断颞浅动脉及面后静脉。即可将肿瘤连同腮腺深部一并切除。
3.手术并发症
(1)暂时性面瘫:进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时,从腮腺组织中剥离面神经不是很困难的,但可能伤及面神经,致暂时性面瘫,通常在3个月到半年内可逐渐恢复。
(2)涎瘘:少数患者术后可并发涎瘘,经加压包扎,在3周内可自行愈合。
(3)耳颞神经综合征:腮腺手术或外伤之后,在进食时耳前和颞下区出汗或潮红,颇感不适。本症与腮腺手术误伤耳颞神经有关,可能是在神经再生时,其副交感神经纤维与分布到皮肤的交感神经纤维接错愈合之故。局部应用3%莨菪碱乳剂,可收到暂时控制的效果。
4·治愈标准
(1).治愈:肿瘤全部切除,切口基本愈合。
(2).好转:手术切除不彻底,深部肿瘤有残留。
(3).未愈:未行手术治疗,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预后
腮腺混合瘤如采取单纯的肿瘤摘除术,复发率可高达40%~50%。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复发率极少,仅占2%,亦有很多无复发的报道。进行下颌下腺混合瘤手术时如将腺体及肿瘤一并切除,也很少出现复发。
涎腺混合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1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27号

京ICP备18023316号-2